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中国地处东北亚地区,发展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进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也是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另外,东北亚地区既有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和资源大国,也有几个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推进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从周边获得技术、管理经验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加快四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亚洲区域合作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八字方针,进而又提出推进周边外交的两个方向,一是加强睦邻友好,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区域合作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首次与双边关系并列,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另一主要方向。亚洲周边国家是我国开展区域合作的重点对象,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我国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本文研究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和非机制化合作形式,内容涉及经济、安全、人文合作,重点集中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为我们把握我国的亚洲区域合作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世界"理念既是中国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也提供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思路和具体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继续巩固和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等多项措施,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通过选取与中国陆地接壤及隔海相邻的23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以2000-2019年为研究期,采用生态种群竞争模型,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双边贸易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并提出相应改善策略.为比较不同因素对双边贸易竞合关系的影响,将研究对象分为了地缘分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一带一路"参与国分布三种情况.根据种群演化竞争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周边相关国家在贸易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较少的表现为共生关系,因此中国与周边各个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还需进一步改善.在相关影响因素的比较中可知,中国与隔海相望国家双边贸易关系好于陆地接壤国家,中国与联盟国家双边贸易关系好于非联盟国家,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好于非"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为进一步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提出了加快与周边国家自贸区建设、扩大农矿产品进口市场、推动周边国家与沿边地区良好互动的提升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周边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与黑龙江、兴安盟等省市为邻,辖区依据地形特点划分为农、牧、林三大  相似文献   

6.
2013年5月27日CCTV-4中国国际台国务院新闻部发布,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举行。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是国际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的,成为中国东西部合作、中国对外合作的重要载体,使中国面向周边、面向欧洲的招商更精深化。特此建议关于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博览会升格为中国-亚太经济区自由贸易区博览会或者中国-全球WTO市场经济一体化博览会!  相似文献   

7.
当前,区域经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乌海市与周边地区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产业基础等多个方面均具备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如果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会造成区域资源浪费、无序竞争和严重内耗,而且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经济增长中面临被整合和淘汰的危险。因此,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对周边其他城市,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水平和层次不仅直接关系到双方的经济贸易利益.而且对中国能源战略、国防安全和政治稳定都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历史、经济、军事、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周边的独联体国家内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因此.在独立后经济最为困难的1993~1995年,独联体国家为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恢复与发展,谋求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9.
海邻园住宅小区8#会所工程场地原为荒地,局部分布水塘,场地地基土质条件较差,周边建筑距离较近.本文介绍了在复杂条件下的深基坑开挖支护方案,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区域经济合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我国为代表的新生力量积极寻求周边区域及双边国家的合作,区域贸易协定成为谋求经贸合作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陆路周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对我国沿边经济环境、沿边市场和沿边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沿边开放的影响,探讨创新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和贸易政策、边境自由贸易区政策、市场主体政策支持边境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卓霖 《商》2014,(18):61-61
文章首先从历史各阶段陈述了中国受到的周边威胁,并对其应对抵抗方式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在透彻分析了现阶段中国面临的周边威胁以后,作者提出彼时的单一武力解决方案不再实用,综合性的周边威胁解决方案才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鞍山市和辽阳县两地相隔仅15公里,产业结构类似,对于辽阳县来说,下一步如何发展自身经济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自身,推进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建设,接受周边经济发达城市的辐射.本文重点分析了鞍山市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分析了辽阳县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基本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经济社会中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计算2000年~2012年云南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市化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及二元对比系数四个指标,结合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标体系,运用地域等级系统思维,比较分析云南与周边省份及内部各州市城乡经济差异状况,分析得出目前云南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所处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率先在上海等城市进行,贸易结算对象主要是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俄罗斯、韩国等中国周边国家.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美元在未来5年整体走势偏软,中央政府将大力鼓励和推动对外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将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有望成为区域性结算货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一带一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能源双边合作、区域机制方面取得的进展,提出周边了能源合作在周边大国博弈、共同能源市场和新能源发展方面所带来的挑战.最后本文从深化能源合作机制、加强与大国伙伴关系,推进能源共同市场建设、促进能源设施互联互通、大力加强新能源合作、共同推动周边绿色发展等方面探讨"一带一路"下我国加强周边能源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傅超 《市场周刊》2008,(7):46-4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国家继续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服务周边外交战略的形势下,在国家经济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积极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机遇下,充分发挥广西沿海地区的各项优势,整合北部湾经济区内各方资源,加快经济区对外开放步伐,是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广西经济起飞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的货币政策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外溢性,特别是对于周边发达国家,文章基于PVAR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利率、货币供应量两个传导渠道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周边发达国家产出水平、物价水平和汇率均存在溢出效应,通过不同渠道对周边国家经济产出及价格水平产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大多情况下,与价值型货币政策相比,数量型货币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更为显著。未来,中国应持续推进货币制度改革,合理选择“双赢”的货币政策手段,在达成国内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并对周边先进国家的经济产生正面效应,进而推动双方共同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专业化交易地理集中促成的总合交易费用节约,义乌市场不仅衍生出周边产业集群,从而提升义乌城市集聚度,并进一步引致周边的浙中城市群走上圈层化的发展路径,构建起基于自主层级体系的城市共同体。本文借助新兴古典城市网络分层模型刻画了圈层化的微观机制,并启示内陆城市形成自主共同体,以获取类似海滨城市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了相关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相关国家间的理解信任,有利于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冲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度“大周边”战略都意在发展各自国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印周边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有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可能性。然而印度至今没有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与中国开展实质性合作。中国同印度等南亚国家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是多样的,中印具备携手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客观条件。《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认为中印双方的合作是大局,相互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已成为二者维护南亚区域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