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某基地赢得了一项高新型号系统研制任务。任务要求基地在3年的时间内研制出比现有定型型号战术技术指标高出一倍的型号系统,并承诺力争做到“进度不拖、指标不降、经费不超”。基地面对这一事关生存和发展的新挑战,在原国防科工委、航天总公司、使用部队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通过基地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最终实现了“经费不超,指标不降,进度不拖” 的诺言。在圆满完成研制任务的情况下,还组织生产出一个由全型号系统组成的独立方队参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壮了军威和国威。 一个偏僻的三线基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任务逐年井喷式增长,以宇航领域为例,“十三五”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均发射任务近28次,特别是2022年发射任务突破50+。在航天型号研制和发射任务急剧增加的同时,超差、代料这一型号产品共性、基础性问题长期存在于型号研制生产过程中,反映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性不够、彻底性不足等问题,给产品带来了质量风险隐患,问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设计、生产分离的现状有关,制约了研制效率提升和生产成本控制,影响一流企业的发展,急需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35年前奋战“东方红”一号卫星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已离我们远去,今天,我国的卫星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东方红”卫星已经形成系列,并走出国门,实现了卫星出口零的突破。在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35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作为卫星领域总体单位和产品化典型单位,积极推动卫星领域产品化建设,形成以型谱产品为工作重心,总体单位、应用型号及研制单位三方协同的工作模式,在完善管理体系、优化卫星通用平台型谱、支撑型号研制与型谱产品优化、建设总体技术货架、推进实施去型号化产品的组织级组批投产和统筹产保、推进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总体单位、应用型号和专业单位相互协同的具体实践和实践效果,为卫星领域产品化工作深入推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航天工业管理》2011,(1):14-1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决定在元旦前召开2011年型号工作会,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等重点型号试验任务的圆满成功,航天科技集团2010年重大型号任务已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2011年的形势任务更加严峻、更为繁重,提早召开会议,有利于各单位尽早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提前启动相关工作,更好地细化、落实党组的部署要求。  相似文献   

6.
《航天工业管理》2008,(4):42-43
据中国航天部门有关负责人近日在国际航天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按照中国政府批准的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未来几年中国将重点发展月球探测二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工程等重大项目;完成立体测图卫星、“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一号03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等卫星的立项、研制和发射任务;研制硬X射线望远镜、返回式微重力卫星;研制完成中俄联合火星探测等国际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次工作会明确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支撑世界一流军队为标准,不断深入推动航天强国建设。"高质量的保证成功、高效率的完成任务、高效益的推动国防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型号成功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笔者针对当前上面级型号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型号研制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以狠抓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加强型号质量控制;以确保高效率为目标,闭环落实型号计划管理;以落实高效益为理念,开展型号产品化研制模式"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不断创新是确保以型号研制为代表的各项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作为我国最早的型号研制总体部,在推进航天事业发展的长河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体部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6个一流"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总体部美好的未来,同时总体部要实现型号研制和设计工作的2个转型,在这其中,创新发展依然是建设好新总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风云”二号F星是“风云”二号03批卫星工程的首发星,于2012年1月13日成功发射后,经过3个月的在轨测试,目前已经顺利完成全部测试任务,并顺利通过在轨测试评审,可以投入业务使用。该卫星的投人运行进一步巩固了我国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  相似文献   

10.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成功研制了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4艘“神舟”号飞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神舟”号飞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被国家主席江泽民誉为中国航天发展新的里程碑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研制、大型气象卫星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对地遥感卫星研制、载人飞船研制等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建立了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卫星研制的辉煌成就,正挤身于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但是纵观世界先进航天国家的卫星研制情况,我国卫星无论在性能上还是在周期上与之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卫星研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周期过长,从而导致卫星的性能指标在研制初期能跟随世界水平,而在卫星发射运行时却已落后。因此,强化卫星型号的研制管理、缩短卫星研制周期是目前航天科技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和机构调整过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项目制管理、强矩阵运营模式实践"控制系统+"转型,并在典型型号中开展应用实践,圆满完成了型号控制系统级研制、批生产、定型、交付、保障、培训的高密度"多边"科研生产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型号“三高”发展,满足型号任务对连接器产品科研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需求,控制系统总体单位与连接器专业厂家探索“结对子”上下协同推进产品化模式。通过建立协同推进机制,从型号需求及连接器产品自身技术发展趋势方面开展了型谱研究、规格压缩,迭代发布了双方共建型谱。依据共建型谱,总体单位加强需求管控,厂家则以“零件标准化、组件模块化、产品组合化”为指导原则,优化型谱产品设计、工艺过程及管控要求,牵引单元制造模式应用及自动化生产线建设,从而实现连接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提升电连接器产品的质量及生产能力,为型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新中国从此踏上了开拓太空的征程。经过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拚搏奉献,1970年4月24日,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的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地进入了茫茫太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打破了前苏联、欧关等国家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为了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35周年,2005年4月21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卫星制造厂举行了隆重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纪念碑揭幕仪式。揭幕仪式上,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刘林宗部长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导一起为“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纪念碑揭幕。出席揭幕仪式的还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中国航天界著名科学家闵桂荣院士、屠善澄院士、戚发轫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导,以及刚入院不久的新员工。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军品任务呈现出型号种类多、研制周期短、批产任务量大、批产任务紧急以及边研制、边定型、边批产的“三边”任务特点,对承制单位的研制能力、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提出重大挑战。尤其在竞争性采购大背景下,同一型号批产往往由多家单位同时配套,对批产产品的质量控制与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单位最终的配套数量,对单位的整体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现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三个里程碑成就,完成了包括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CZ-1以及“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CZ-2F等在内的众多运载火箭型号的研制任务,  相似文献   

17.
《航天工业管理》2009,(2):40-40
据近日来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信息,在精确测控下,“神舟”七号伴飞卫星先后进行了20次轨道控制,顺利完成了各种科学试验任务,进入了“超期服役”阶段。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特邀记者左赛春)承担“神舟”号飞船、运载火箭、各类卫星和导弹武器等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于2002年8月13日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把全力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作为未来3年的发展目标,与时俱进地推出集团发展战略和改革方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  相似文献   

19.
《航天工业管理》2007,(2):41-41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在近日举行的全国海洋厅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透露,国务院已批准了“海洋”二号卫星的立项。“海洋”二号卫星可以对海面风场、浪场、海洋重力场、大洋环流和海表温度场进行全面观测,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研制的近百颗空间飞行器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航天工业管理》2004,(5):11-11
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试验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重204公斤,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和西安测绘研究所共同研制,主要于国土资源摄影测量、地理环境监测和测图科学试验。这颗卫星应用了基于磁控和反作用飞轮控制的姿捕获、卫星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微小卫星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