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帅  李磊 《新疆财经》2011,(6):5-10
本文首先运用直线无量纲化法构造1985年-2008年新疆环境负荷综合指数,利用随机回归影响模型(STIRPAT)分析了16岁-64岁人口比重、人均GDP、工业能耗强度对新疆环境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对新疆环境负荷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次,基于VEC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三种因素对新疆环境负荷的正向作用都具有持续性特征,并且长期来讲人均GDP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大。研究认为,在目前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下,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动方式和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降低环境负荷水平,实现新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对外贸易看广西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耀新 《特区经济》2009,(4):200-201
发展对外贸易,对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广西外贸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广西对外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并对如何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喻骅  葛军  陈良华 《科学决策》2023,(10):71-88
ESG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框架,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参与长期价值增长的各项实践行动。当企业面对环境不确定性时,是否还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长期价值导向,继续履行ESG责任,并且该责任的履行是否能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文章基于企业微观环境不确定性下的管理行为选择偏差,运用实证方法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系统分析了ESG责任履行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责任履行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环境不确定性下,企业ESG责任履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成本管控水平和投资水平两种不同的机制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在ESG责任履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对低环境不确定企业的正向调节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给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为适应时代发展,我国企业积极尝试数字化转型,为了更好地揭示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文章通过文本分析法,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以2007—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绩效提升有正向影响,这种正向影响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表现更为明显,而降低管理成本、融资成本是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提升产生正向影响的重要作用机制;此外,新冠疫情冲击强化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提升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德光  董琳 《科学决策》2022,(7):132-141
乡村旅游业带来的生态污染问题与当地旅游企业的环境行为有密切关系,研究乡村旅游企业环境态度和行为对于改善旅游地生态问题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84家农家乐创业者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农家乐社区参与度对其环境行为起正向推动作用,环境关心在二者间起到明显中介作用,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对二者间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不仅揭示了农家乐社区参与和环境行为间关系的路径和情景机制,而且对于治理乡村旅游业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秋玲 《黑河学刊》2011,(11):155-157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生集体效能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分别对学生学习效果、班级教学效果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在研究学生自我效能感、班级集体效能感对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正向作用,以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班级集体效能感,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1998-2012年各省全要素生产率,重点考察高校科研资源转化成果与转化效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经济发展方式从粗犷向集约转变;高校科研资源转化成果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转化整体效率对发展方式转变也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但是转化第一阶段效率却呈负向抑制性作用;两模型中,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市场化程度都对发展方式转变有正向显著性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我国高校科研资源转化率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出科学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了江西省2004年1月至2013年10月的CPI和PPI月度数据,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同时对数据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且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研究CPI和PPI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结果显示,CPI和PPI的传导路径不通畅;CPI和PPI都对自身的增长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CPI对PPI的增长有着正向的作用,但影响有1个月的滞后期,PPI的变动对CPI有着正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融发展决定了资金配置流向,金融作为储蓄和投资的纽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并且促进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它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绿色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绿色经济绩效是测度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文章选用2007年—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测度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对提升绿色经济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对提升绿色经济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部地区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今后,应继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探寻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方向,并采用更合理的环境规制工具;东中西部地区应从实际出发设定差异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区域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管理与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赢得主动的第一要务,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与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相互协调作用。阐明了人力资源管理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积极方面和效应,提出现代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特征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剖析了循环经济观念特征、经济特征、技术特征、资源特征、环境特征、效率特征等主要特征,从核心思想、发展目标、本质内涵等方面分析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小翠  李爽 《科技和产业》2024,24(10):73-79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基建投入与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关系,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基建投入、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稳健性检验、中介效应和异质性分析对新基建投入驱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基建投入能够直接、间接促进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存在地区差异性,表现为新基建投入对上游地区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王华玲 《科技和产业》2019,19(8):98-102
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虽然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认识过程,但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增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也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理清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既相互促进又互为制约的关系是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全球化助推国际贸易大幅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避免人类因生态环境的破坏"吞食各种悲剧而又无可挽回的恶果"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吴航 《科技和产业》2002,2(9):23-26
本文在回顾人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恶化及人口剧增是现实中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以此为指导,切实提高人口素质,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府职能及实现全球范围的合作,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构筑和谐体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育改革的新动向。而奥运火炬传递则象征着世界和平、和谐、合作,象征着友谊和团结,实践证明,奥运火炬传递,对和谐体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绿色贸易壁垒对民族地区对外贸易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应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着手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为实现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财务学视角,诠释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了融资政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企业应从融资规模、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等要素来动态构建融资政策,以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保障金融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呼唤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知识经济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知识经济视野考察了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内涵 ,提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等对2010—2022年贵州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探究。结果表明,2010—2022年,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且两者间发展关系高度耦合,耦合协调度从0.308 5不断上升至0.937 8,发展态势良好。基于研究结果,从制定综合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城市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以期让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耦合协调发展,从而推动贵州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