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经济的总体结构属于资源优势型的结构。这与山西经济是重型结构一说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山西的产业结构及其分配、交换和消费结构,都是建立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基础上的。我们在这里所要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进行的,以便在质的和量的方面探讨山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而分配方式是由生产与交换方式共同决定的。交换影响和决定着分配的去向及其功能的实现,也是生产、消费的衔接环节,脱离交换研究分配不能把握分配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搞活大中型企业,需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完善的市场体系对增强企业活力必然有重要的作用。(一) 搞活企业需要调整结构,市场体系是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调节器。社会需求结构包括居民消费需求、社会集团消费需求、总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来看,固然生产决定交换,但同时交换又对生产有很大的反作用。生产环节创造的商品价值,只有通过交换环节使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的补偿。而市场正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自然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能源分配论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制约因素之一。把有限的能源产品进行合理的分配,是保证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源产品的分配是社会总产品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初次分配,按价值形成C、V、M三部分,其中国民收入V M经过分配与再分配之后,社会总产品按其价值最终形成三大社会基金,即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考察,上述三大基金又与物质生产的两大部类紧密联系,按照实物更替与价值补偿的法则,进行交换,从而使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使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社会生产总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  相似文献   

5.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经济合理性法则和利益动力法则是由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前者是生产力法则,后者是生产关系法则,后者是前者的实现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经济合理性法则的实现提供了最强大的利益动力机制,但只有合理的经济体制才能保证这种动力机制发挥作用。 一、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环节的循环运动。其中,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的,分配和交换  相似文献   

6.
<正>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里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居中。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环节。“经济增长”实质上是各个环节相互推进、不断循环的过程,是各环节内部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总过程。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销售工作属于商品流通范畴。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个经济循环中,马克思指出:“生产表现为起点,销售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销售工作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处于联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地位。  相似文献   

8.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从社会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分配是一种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产品的分配。就产品的分配而言,视其范围,又可以分为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是从个人收入的角度来研究产品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交通运输是联结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在产业系统中属于基础结构。综合运输网和电力网络、通讯、信息网络等一起,是把各工农业生产基地、城乡居民点串联起来,组成国民经济整体,形成点、线、面、网经济空间系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产是根本的,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商品流通和分配工作作得好,对生产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在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对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强商品流通的计划性,活跃城乡经济,日益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我国城乡市场呈现着繁荣和兴旺。社会主义的国营商业,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和作用2.财政与交换的关系。在社会再生产中,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分配决定社会成员取得产品的份额和比例。交换表现为用取得的份额,交换各自需要的具体产品。二者相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阐明了生产、消费关系的原理,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种种谬论。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运用光辉的辩证法原理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看作是统一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着的不同环节,看作是社会生产有机体内部相互作用的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其它要素自然也反作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最终目的。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进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是与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为此本文结合马克思需要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社会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协同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在厘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本质关系基础上,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提出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应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效率,形成供给新动力;构筑合理的初次分配、公平的再分配,规范分配秩序;畅通供需匹配渠道,提升商业服务质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促进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高度融合,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14.
经济伦理思想的变化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社会伦理道德变迁的前沿。中国经济伦理思想是用以指导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规范和评价人们经济思想和行为的伦理思想体系它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分配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脱离生产方式抽象地研究分配问题.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公平分配.不同生产关系有不同的公平标准.围绕着分配问题兜圈子,是庸俗社会主义.毛泽东批评了分配决定论,强调研究分配问题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交换不能决定分配方式,只能影响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能夸大市场经济的作用,仿佛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这种运行机制就使得分配领域从按劳分配变为按要素贡献进行分配.我国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是由所有制结构演变引起的,不能把分配制度的演变概括为"从按劳分配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章描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结构及其合理化原则问题。认为利益分配结构是一个由主体结构、客体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组成的多维复合体系。利益分配结构与经济结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合理的经济结构必须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构配套。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利益分配结构,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利益分配中的复杂情况。进而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分配格局中把握好我国现阶段分配活动的内在联系。这于引导、调节、控制、管理好利益分配,理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唐王朝的后半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动荡时代,新旧交替,风云荡激。这一时期生产、分配、交换的情况及其影响,已为人们所关注并多有探讨,但消费领域却鲜为人重视。 事实上,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和终点,又是重新引起生产的动力和起点。忽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忽视它对分配和交换这些社会经济活动中间环节的影响以及它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就难于客观地解释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标准设定在能否创造效用 ,是否用于市场交换这个根本上。将生产劳动归结为自利性市场交换劳动 ,非生产劳动归结为公益性社会服务劳动。从而理清了第三产业及党政军公检法等争议很大部门劳动的性质。同时纠正了理论界对生产劳动界定的偏差。在此基础上 ,重新划定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范围 ,从而对教师、艺术家、商业店员等分歧很大的劳动的性质、收入来源 ,作出了有说服力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所谓调节成本,是描述现代经济运行费用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将经济运行校正到合理轨道上所需的费用。这里所说的“合理轨道”,是指在既定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约束下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途径。众所周知,经济过程,作为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过程,是时刻处于最活跃的运动状态之中的,其运行轨迹决不是平滑的、线性的,而总是伴随着频繁而显著的随机波动。设想经济运行会在每一瞬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消费是终点,是生产的最后归宿。但消费又反过来作用于起点,积极地影响着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