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从公共参与度、管护资金投入度、管护制度完善度和管护效果4个方面构建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绩效评价指标体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评价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物元可拓模型进行绩效评价。研究表明: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姑塘村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综合绩效水平达到良好等级,但该项目良好等级关联度不强;王岗村农地整理后依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项目后期管护水平不高,综合绩效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管护资金来源稳定程度、村组织管护的宣传强度、管护监督检查机制完善度、管护资金筹集制度完善度、奖惩制度完善度、水利设施管护完好度。总之,物元可拓模型有利于保障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为制定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政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权可拓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研究目的:利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评价土地整理典型项目社会效益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方法:应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研究结果:不同项目社会效益的实现各有其特点,而且社会效益各影响因素贡献不同.研究结论:将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克服了传统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的不足,并可直观地反映土地整理社会效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3.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通过分析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地理分布,可为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并在SPSS软件的帮助下,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的地形、经济等因素有关,各个地区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农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需要,结合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农地整理项目,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农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层次结构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了农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农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有较大提高,生态效益提高不明显;综合效益提高了34%.该研究对于量化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和实践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流程逻辑”框架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物元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弥补已有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中"绩效"概念界定以及评价方法的不足,尝试界定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内涵,构建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物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应该是项目的结果绩效和行为绩效的综合,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流程逻辑"框架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杭州市余杭镇北片土地整理项目绩效水平为"优秀",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但K1(I)=0.0273,说明该项目等级关联度比较弱,刚好达到"优秀"等级的"门槛线"。研究结论:绩效概念的科学界定有利于促进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物元模型适用于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其单项指标评价信息能够挖掘土地整理项目存在的具体问题,有利于促进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的改善和提升;研究项目区应该在现有项目平台上,进一步实施农地规模经营、调整种植结构等手段增加农地年收入,继续增强项目在"优秀"绩效等级上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6.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属于多目标不确定性识别的范畴,传统方法不适应具有模糊性对象的评价问题,因此评价方法的优化势在必行.探讨将物元可拓模型应用于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评价中, 针对这类识别问题的特性研究了物元可拓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流程、适用于物元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单元的划分、数据的分类处理方法.并以武汉市江夏区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模型的构建过程,最后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探索了该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是城市快速扩张的重点区域.目前城乡结合部土地评价偏重土壤质量.针对此点,在确定农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后,借助GIS和模糊物元贴近度聚类模型计算评价单元贴近度,划分研究区农地质量等级,并采用野外调查和相关系数法检验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农地质量中等偏上,以2,3级为主,占评价总面积的73.35%;其结果可为确定城市扩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土地整理必然从增加耕地面积的单目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目标方向发展.以广西为例,在明确农用地整理潜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农地整理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农用地数量、质量潜力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出中部高于四周,南部高于北部的空间分布现象.最后针对农地整理挖潜保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农地整理作为提高土地质量、补充耕地数量的途径之一,已经成为土地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农地流转和农地整理进行了分析。并从土地集中程度、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的成本和土地流转规模等方面探讨了农地整理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数学回归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插值两种方法的组合获取重庆市各区县农业气候资源评价的原始数据,然后采用物元可拓理论和熵权法构建重庆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评判模型,对各区县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各区县之间差距不大,但各单项农业气候资源的匹配性存在一定不足。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供指导,实现区域农业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对土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并揭示其内在影响机理。研究方法:基于项目过程思维,从项目投入、管理、建设和效益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对湖北省平原类型区13个土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并从单指标层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改进后的可拓物元模型有效避免了经典关联函数的不足,较大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和结果的精确度;湖北省13个土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高低不一,项目之间差异较大,其中1个项目绩效水平达到优秀,3个项目绩效水平良好,4个项目绩效水平一般,5个项目绩效水平较差;影响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的主要原因是防护林网密度较低、土地利用提高率较低、粮食产能及农地年产值增量不高、土地垦殖率较低及植被覆盖降低等。研究结论:集合单指标影响因素分析及多项目比较的评价方法可为"十三五"时期新一轮中国土地整治的政策创新和绩效改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数理统计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和耕地占补折算的中间成果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建立相关模型从而得到农用地等别与标示标准粮之间的关系;以粮食总量动态平衡为原则,求算出耕地整理系数,并通过公式最终求算出占用耕地的审批指标。耕地整理系数的求算,使提高的耕地质量有了量化依据;将耕地整理系数应用于占用耕地审批调动了耕地整理的积极性,提高了耕地质量,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了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GIS在农地整理土方计算及调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将GIS与农地整理相结合,探索农地整理土方计算与调配的新方法。研究方法:文章构建了农地整理区规划前后的DEM,在GIS平台中利用空间地图代数的原理得到田块的填、挖方量,并将此抽象为供需点,利用交替式定位 — 配置模型实现土方的调配。研究结果:本文以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国家投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上述方法,得到农地整理区待平整田块29块,需要开挖土方435120.86 m3,需要回填土方307809.00 m3;以交替式定位 — 配置模型为运算规则,最终确定直线运距为200 m的调配方案。研究结论:借助GIS平台,可实现农地整理土方量的计算与调配。  相似文献   

14.
农地整治综合效应诊断指标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构建能较客观地反映和表征农地整治效应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相关效应诊断模型定量衡量农地整治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为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提供支持。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研究结果:将农地整治的综合效应分为资源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环境效应和景观效应,分别从这4个方面构建诊断指标;效应的表达用农地整治前后诊断指标值的差异表示,这种表达方式既能体现效应的变化方向,又能表示出效应的强度。研究结论:案例区的实证表明,农地整治效应的诊断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效应评估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5.
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为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合理配置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内容对建立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的现实和政策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建立的主要因素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地开发整理主导投资模式;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初步验证主导投资模式的优势特点.结论建立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主导模式,对于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地整理对土地景观格局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针对中国目前农地整理偏重补充耕地数量、忽视耕地质量和生态保护的情况,从量化角度分析农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提出农地整理规划设计和评价的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GIS技术。研究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农地整理项目区整理前后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增大,景分形维数降低,景观斑块稳定性增强,破碎化程度降低。但是,农地整理为了增加耕地面积,牺牲了其他景观类型;同时,景观多样性指数的下降,降低了整个景观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稳定性,不利于景观系统的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农地整理是一项多目标工程,只有在耕地数量与质量、生态景观、土水环境等目标之间达成一种相对平衡,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经营规模、农地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主体农地整治行为与程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465位经营者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对于绝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扩大对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微弱的负向影响;(2)农地经营面积和转入比例对土地类整治积极性存在负向影响,但相对设施类整治,农业经营者开展土地类整治的积极性更低;(3)契约价格、契约形式、契约对象为村集体、转入农地时具有担保等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者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显著影响,但契约时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现阶段要提高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农地整治积极性,有必要从多方面完善农地契约,而扩大农地流转规模和延长契约期限不一定有效。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土地整理规划方案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我国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特尔斐法确定其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用定量化的方法为规划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以重庆市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以嵩县田湖镇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把对土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确定为评价因子,选择8项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了质量等级评价.从成果可以看出:土地适应性评价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分析农地整理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探讨生态性农地整理的方法提供服务,促进农地整理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初步建立农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合理的农地整理有利于降低区域的生态不安全因素,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