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主产区每年直接产生的粮食效益以及农民收入的变化,都会对主产区内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效果及相关政策优化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此希望通过提升财政支农效果,实现粮农在民生状况上的有效改善,并发挥出当前政策应有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保险+期货”模式基于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各自专业优势,帮助农户和涉农企业通过金融工具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从运行机制看,“保险+期货”模式下农产品价格风险转化为保险赔付风险,并通过场外期权交易转移给期货公司,由期货公司通过期货交易进行风险对冲,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本文以海南橡胶“保险+期货”试点和广东林业“保险+期货”试点为例,介绍“保险+期货”模式落地实施情况,从丰富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优化“保险+期货”模式保费补贴机制两方面提出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3.
卜林  赵轶薇 《保险研究》2023,(3):87-104
本文通过整合省级粮食进口数据并构建粮食安全指标体系,从中国粮食供给侧进口端出发,探究粮食进口规模、粮食进口价格和粮食进口渠道的变化是否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并考察国内农业保障制度是否对该影响机制存在调节效用。研究结果表明:粮食进口规模的增加、粮食进口价格波动的减缓以及粮食进口来源国的扩展对粮食安全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财政支农和农业保险可以在粮食进口规模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国家粮食自给率,助力我国粮食安全水平。财政支农负向调节了进口粮价波动对粮食安全的削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但农业保险尚不能起到降低国际粮价对国内粮食安全冲击的作用。在国内资源稀缺性和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双重约束下,本文为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升粮食市场国内国外双循环互促动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科学合理的财政支持政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全国各省份农业经济数据,利用我国从2007年开始在各个省份陆续实施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显著增加了各省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一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对东中部省份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是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发挥作用的主要依据。本研究表明,我国应继续增加国家支农体系中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实施差异化的财政补贴政策,完善农业保险科技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发挥财政支农作用。  相似文献   

5.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成效与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7年开始,安徽省在三个地区开展了能繁母猪等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8年,安徽省在全省范围推广由政府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扩大了试点地区和保险范围。本文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分析了试点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农业巨灾风险威胁,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及农业巨灾风险问题。如何发挥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的作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是摆在我国政府、保险实业界和学术界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农业巨灾造成损失的现状及政府参与农业巨灾保险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再次选取与中国农业生产等条件相似的日本、菲律宾、印度等国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阐述了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集1985-2008年我国农村GDP、农村贷款、农村存款、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数据,检验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保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保险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为此,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发展、优化现行财政支持模式、增加财政支持项目等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支农支出规模与支出增速两个效应测度相结合,在C-D生产函数框架下利用1978-2011年度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的相关数据,对加入区分支农支出增长速度的虚拟变量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不同支农支出增速下的支农政策的效应有显著差异,支农支出的政策效应被部分抑制,应使农业支出速度与农业禀赋结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粮食主产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金融作为与现代农业发展最为密切的领域,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为金融领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金融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受历史和体制的影响,支农资金管理多头、使用分散、效益低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那么,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建立支农资金整合机制.突出政策扶持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1.
12.
刘芳 《中国证券期货》2013,(3X):151-151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生计和国民经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农业又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产业,离不开农业保险的密切保障。从2004年至2012年,已有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保险的发展,随着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本文重点分析"北京模式"的经营方式,并在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北京模式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李岷 《中国财政》2012,(14):36-37
近年来,贵州省财政支农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和服务"三农"工作大局,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突出重点抓关键,创新支农体制机制,加强支农资金监管,财政支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十二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农业财政工作水平,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李萍 《财政监督》2012,(3):71-75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民的政策,这些政策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少取"为特征的税收政策,即取消了农业税;二是以"多予"为特征的支出政策,即出台了以农资综合补贴和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为主的支出政策,这些政策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自治区政府也结合广西实际出台了相应的政  相似文献   

15.
在“十四五”规划、“双碳”目标和ESG理念兴起的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和必由之路,本文旨在研究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搭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测度各省当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静态面板模型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业保险通过对产出高效发展水平、产品安全发展水平的负向影响和对环境友好发展水平的正向影响,间接产生了对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消极影响,且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随着农业保险赔付支出的增加,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负向影响程度呈现“倒U形”。本文认为应通过保险条款化学品减量投入要求纳入、绿色农业生产行为费率优惠等措施提升农业保险“绿色”属性,改变农业保险无法有效发挥其绿色转型支持作用的现状,实现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化”统筹下的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三化"统筹的基础。基于因子分析法对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但与发展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应用统计回归得出财政支农比重和农业贷款比重是影响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公共投资的大小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切实保障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我省认真贯彻财政部有关精神,按照"打基础、抓关键、提效能、管长远"的原则,创新发展思路,健全"五个机制",实现了"制度全覆盖、管理全过程、监督全方位",全面提升了农业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而导致中国的人均农业用地上升,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影响,有着其脆弱和不稳定的一面,因此,在实施规模化农业经营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农业保险的联系,降低经营风险,本文以研究当前规模化农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农业保险的作用以及两者关的相关性为方向,讨论了实施农业保险的边际收益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20.
Ehrlich和Becker(1972)在对保险需求的经典研究中得出自我保险和市场保险是相互替代的。但在农业旱灾风险管理中,农业旱灾保险和自我保险的关系还有待明确。因此,本文通过采用无差异曲线框架下的理论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旱灾风险管理中的自我保险与农业旱灾保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现有的农业旱灾保险制度设计是可行的。并且,在此制度设计下,农业旱灾风险管理中的自我保险和农业旱灾保险可以共存,但农业旱灾保险对自我保险存在有限替代作用。而通过同时提高农业旱灾保险保障水平和减少自我保险成本能够使农业旱灾风险管理水平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