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树 《经济纵横》2004,(12):40-40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上述历史明言之精华在于一个“知”字,而“知”又作“知道、了解”讲。现代“知”又作“信息”解释,可见信息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必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彼”主要是指企业经营环境的各种因素和内部向外发出的各种信息在各方面引起的反响,包括竞争对手的各种资料以及与竞争相关的国家政治、经济、市场、供应渠道等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理财市场的热度不断升温,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但国内理财产品还存在诸如理财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仍待健全、部分理财产品的经营效益应进一步提高、理财产品创新研发体系及科技系统还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理财产品的利弊和存在的风险,提出风险控制的建议,以利于理财产品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综合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居民手中可支配财富的不断增加,把财富增值或保值是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这为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及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但是,因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不合理、法律保障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波动等许多新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诉越来越多。加上新闻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使理财产品风险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陈希琳 《经济月刊》2013,(1):144-145
人们已经养成了信任银行的习惯,往往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也像对待存款一样不多加考虑。而理财产品巨亏事件层出不穷,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近日华夏银行因为一款理财产品无法兑付而备受质疑,使理财产品的信誉风险面临触礁窘境。  相似文献   

6.
陈希琳 《经济》2013,(8):89-90
"‘钱荒’那几天收益率基本都过7%了,这几天又降下来了。"中国农业银行一支行的理财经理对记者说,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基本上又回到了"4时代"。在"钱荒"态势正紧张的那几天,各大银行纷纷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以此来吸引投资者,特别是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确实出现陡升,一改此前小幅波动的局面。因黄金、股市而受伤的投资者纷纷重拳出击,大幅购买。  相似文献   

7.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特别是存款业务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各大商业银行都在主推信托理财产品,力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银行信托理财产品很多的风险常被投资者忽略。从银行信托产品的概念出发,联系实际,探讨银行信托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析银信产品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增长方式出现了"井喷式",这种模式的出现导致了更多问题的暴露。从2008年,银行的理财产品多次出现了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现象。近日,华夏银行客户经理私自售卖的理财产品亏损达到亿,恶化了大众对理财产品的热议。文章通过分析银行内部和外部的因素,站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视角去分析银行理财产品所面临的问题。并且从银行、监管部门、投资者三个角度提出建议以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银行理财产品不合规的现象已经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20,(1)
基于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而在此背景下,个人财富的迅速累积也使其自身的理财观念得到不断增强。为最大化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银行系统也在不断推出新的理财产品。不过,银行理财经营在获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多重的风险。因此,相关人员应积极完善外部监督与管理机制,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培养更专业的理财人员。从而形成更完善、更系统的银行管理机制与流程,对相应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及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一位从事律师行业的网民认为,市民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要看清产品主体,“简单说,就是盖章的是什么部门,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其次应增加知识,因为理财产品众多,都附有合同,而且都很长,看不明白的情况下不要签,找专业人了解后再作决定;另外,所有的投资都有风险,不要只看收益,也要看风险;该网民还表示,“但凡需要推销的,都可能是想买的人不多的产品。如果真划算,银行内部早就买光了。”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明显增加,各大银行争相把握存款回流带来的机遇。人民币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理财产品任意夸大预期收益最终导致了银监会加大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信托贷款成为银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模型检验,分析了其参与时的数据特征及申购动机.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深度与其最新一期现金余额及等价物规模、净资产大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就整体及平均水平而言,上市公司属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的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深入;不论中央国企还是地方国企,参与深度都高于私人企业;相对于地处东部沿海城市的企业,处于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深度较大;相对于私人企业和地处东部沿海城市的企业,公司为地方国有企业并处于中西部地区时,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弹性较低.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显著影响上市公司参与理财市场的深度和弹性.  相似文献   

14.
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一改往年近乎零风险的现象,呈现低收益状态,尤其在2022年的3月、4月和11月出现大幅回撤,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超过10%的亏损。本文探讨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否与资金管理新规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相关,总结银行理财产品波动的原因及风险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而从不同角度对理财公司和投资者提出风险管理的建议,以便银行理财产品能够降低风险,促进其稳定运营,减少各方损失。  相似文献   

15.
施炎飞  戴志敏 《经济论坛》2006,(16):102-103
一、引言利率类理财产品是指产品的收益率与市场利率相挂钩的理财产品。投资者投资此类理财产品所获得的收益与市场利率的变动息息相关,这类产品为浮动收益率产品。它相对于固定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而言,其收益是不确定的,如果投资方向与预先预测方向一致,则可能获得高收益,反之,收益率相对就要降低,甚至为零。目前国内对于理财产品的研究大多是从介绍产品本身角度出发(徐以霞等,2004;石雨,2005),而没有深入研究由于国际市场利率的变化所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银行产品创新,利率型理财产品将成为银行产品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崔博 《经济月刊》2013,(12):103-105
《经济》上期调查了银行风险问题,发现银行存在存单变保单、理财产品存乱象、信用卡领域纠纷多及电子信息易泄露等问题,特别是理财产品风险问题备受读者关注。随后,《经济》记者以理财产品消费者的身份去银行,调查银行是否会有口头提示风险。  相似文献   

17.
林信芝 《经济师》2014,(12):156-156
<正>面对严峻的理财产品市场形势,笔者认为农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应战"准备。第一,应对农村信用社利率一浮到顶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营销的亮点集中在理财产品的"复利"效应上。当下,我们一年期理财产品的利率在4.15%左右,但一年到期后我们可以选择将本金与利息再次投资,这样就可以连本带息一同滚动,增加了本金数,"复利"效果相应明显。同时,我们即将推出的"自动理财"功能,可通过多渠道签约,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办理不同签约,自动为客户"利滚利"。第二,应对工商银行中长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我行的情况,我行可就风险角度剖析产品比较优势。一方面,做好投  相似文献   

18.
揭开银行理财产品的面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维 《资本市场》2011,(8):66-71
<正>年初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迅猛增长的同时,结构亦悄然发生变化,并体现了银行对新的宏观和监管环境的积极适应。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概况及结构特征的演变,并对其大规模扩张的背景进行介绍,同时分析其对宏观货币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全国12个城市2009年的全部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数据,研究了市场结构、银行绩效与理财产品市场稳定的关系。研究发现,地区竞争程度的升高会提高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进而降低银行的绩效水平,而市场中处于弱势的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一结论符合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观点。本文进一步又发现,较低的绩效水平以及较高的竞争程度会导致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不仅银行有减少产品发行量的动机,还很有可能选择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20.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国家,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很多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收益来源,各国商业银行围绕理财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理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类型不断丰富。目前,理财产品的发展具有投资方向多样化、支付条款复杂化、止损条款大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