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父权制的逐渐势微,招赘婚姻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当代农村不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而且在降低出生比、促进家庭养老及和谐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功能也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代化推进、 市场经济发展、 国家政策干预、 养老制度缺失等因素,促使山地农村传统的婚姻制度发生了"异化",婚姻成了青年男女及其父母的沉重负担,由此引发了山地农村社会的诸多问题,包括婚姻成本上升、 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责任、 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等.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夯实乡村和谐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强化村民的致富能力,净化婚姻的"攀比心理",加强婚姻法制建设,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工具,阐述了农村劳动力非永久乡城迁移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比较了不迁移、非永久迁移和永久迁移之间的福利差别,从而明确非永久迁移比不迁移的福利大,而从长远来看,应引导农村劳动力向永久性迁移转变。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代初,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其主要经验做法:一是在“新村运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由政  相似文献   

5.
家庭迁移已经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运用课题组城镇打工农民就业变化与市民化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西北地区携眷迁移发展状况,从整体携眷迁移和夫妻不同先行者携眷迁移两个维度建立三个回归模型,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放在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探讨西北地区进城农民工携眷迁移发展机制,首次对城市农民工配偶相携迁移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拓展了以往农民工家庭迁移的研究视野。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未婚和已婚农民工携眷迁移水平远远低于个体迁移,且女性携眷迁移水平较男性携眷发展更低,与西北外地区携眷发展还有差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城市门槛对夫妻不同先行者携眷迁移的影响作用及路径有显著差异,西北地区夫携迁移发展机制主要来自城市打工生活时间、现城镇住房状况、业缘朋友数量等级、迁移距离的作用,而妻携迁移发展的主要渠道和作用较夫携迁移多元化。应努力创建农民工相应迁移机制发挥效应的环境和平台,以增强其家庭成员迁移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跨越城市迁移门槛的能力,并形成携眷迁移与女性职业提升协同发展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婚姻市场的教育分层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翠枝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2):127-130
在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女性的劳动力供给表现出"非理性"现象:在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却不降反升.婚姻市场的教育匹配和分层趋势,说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但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收益,在婚姻市场上也有收益.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导致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在劳动力市场的收益率下降,但只要这一投资行为在婚姻市场的收益率上升足以弥补这种损失,女性增加其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山丹 《北方经济》2010,(15):26-29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城市化为服务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前提,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升动力。  相似文献   

8.
事实婚姻是我国现实存在的一种违法婚姻形式,它与法律婚姻相对。这种未经结婚登记以夫妻关系非法同居的现象在城乡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农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发展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丽萍 《乡镇经济》2009,25(12):86-89
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为农村几亿贫困农民带来了希望。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发展依赖于农民、金融组织和政府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协作,然而,在我国这种局面并未形成。农民、金融组织和政府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各自遭遇着发展困境,阻碍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发展。从农民、金融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同时下手,积极处理发展中的问题。才能更好的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女性绿色创业体现了民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基于2018年天津市宝坻区的田野调查数据,本文深入分析了天津农村女性绿色创业的发展困境及其治理对策:一是农村创业女性对社会资金的利用程度不高,建立绿色创业融资体系成为重要任务;二是农村女性在绿色创业中面临较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女性创业的供给...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将长期存在。户籍迁移制度始终是阻碍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重要障碍。要扫除城市化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障碍,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在解决好几个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消除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治障碍,用政策和法律为实现城市化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提供积极有效的社会途径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农村人口的流动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只有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流动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近针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应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部门选择行为展开经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农村迁移劳动力部门选择过程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解,以研究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部门之间的性别歧视。主要研究结论为:工作搜寻渠道和个人人力资本状况(特别是教育水平)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部门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家庭和迁出地等特征变量对其部门选择的影响较小;同时,虽然农村迁移劳动力在部门选择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其性别差异主要来自于个体特征变量之间的差异,纯粹性别歧视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迁移微观行为机制的理解,同时认为加强农村迁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是推动中国二元经济快速转型、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简·奥斯汀通过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反映了她的婚姻观以及对社会的反思。对当时的女性而言,婚姻能够保障自己的尊严、自己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美好的婚姻需要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苦涩的;完美的婚姻没有物质财富做保障也是不行的;理想中的婚姻不仅需要有平等的意识,女性还要在婚姻中确保指导地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观点一般都对农村青年流动进城持乐观态度,认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必将给中国乡村转变和乡村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笔者最近深入农村后发现,大批农村青年涌进城里的影响和后果是十分复杂的,对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并不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婚姻"概念是指男女两性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特殊婚姻问题不断涌现,如变性人、同性问的婚姻关系是否能称之为"婚姻"等.对此,我国法律无明文规定,各国观点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关于已婚者变性的问题,我国法律及行政法规未作出规定,地方性法规及部门规章也末见表述.但已婚者变性及其变性后对婚姻效力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确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所以,在目前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对变性者的变性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婚娴法律效力问题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公安部1998年发布的<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关于子女落户规则的政策变动,我们估计了户籍制度对于城乡婚姻模式和妇女流动的影响.利用2005年全国普查数据发现,取消落户随母的限制显著增加了城乡通婚比例,这种显著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城镇男性和农村女性之间的通婚,而非城镇女性和农村男性之间的通婚.利用倍差分的策略,我们估计得到户籍改革使得一个城市男性娶农村女性的概率增加了5%左右.户籍改革之后,农村女性因为婚嫁原因迁往城市的概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从1995年到2025年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变化研究表明,由于1978年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许多投资者开始在中国设立工厂,吸引了很多人从农村搬到城市。从1995年到现在,乡村到城市移民的数量不断增长。城乡移民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向城市和其他农民腾出土地。这种集中的迁移模式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社会挑战。文章从正反两面讨论城乡迁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考虑中国大规模的人口快速迁移引起了一系列城乡区域发展问题,笔者研究了人口迁移与城乡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各个区域层面的收入差距均表现出不断缩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将Harris&Todaro的二元结构模型扩展到区域层面,利用中国各省和城市面板数据验证了人口迁移与城乡区域收入趋同的关系。进一步反思发现,人口迁移促进城乡区域发展趋同,主要表现在平均收入趋同方面,而伴随人口迁移的农村病、城市病、不完全城镇化等社会分异则日益凸显。最后,提出要逐步降低制约自由迁移的制度约束,提高迁移的效用水平;支持和鼓励举家迁移、就近迁移等幸福迁移模式;考虑人口迁移过程中个体收入差距问题,要积极统筹城乡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20.
总部经济形成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多样,国内企业总部迁移中心城市是我国目前比较典型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国内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至中心城市,而生产基地仍留在原区域继续担当生产制造功能。这种模式是总部经济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总部的迁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总部迁移模式对于中心城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对保持城市的持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