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四川物价》2008,(9):17
阅读:据《新京报》报道:国家统计局8月5日发布经济述评称,目前无论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层面还是需求层面,都不支持房价持续高涨.“房地产的暴利时代已经终结,在长达10年的房价上涨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向理性回归。”并认为,从总体走势看,目前房价涨幅正逐月回落,但幅度尚不是很大。面对销售萎缩的市场,开发商必须在资金回笼速度和利润率之间寻找平衡。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房地产市场,“购房需求受到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的抑制,房地产泡沫受到了挤压,房价正在失去上涨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商》2015,(28):270-271
我国房地产市场自99年进入市场化阶段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而房产价格的持续高涨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针对目前我国房产价格虚高的现象,运用博弈论从房地产市场供求两个层面着手,定量分析房价高涨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1998年,我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房地产市场从此正式形成。房地产市场形成初期的几年内,受市场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房价连续暴涨。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房价回落到正常区间,2008年,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迹象。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理性繁荣,过高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和可接受范围。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价的虚高问题,但是房价过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文章提出了关于楼市调控效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市场中价格违法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房价上涨过快,房价不透明,开发商及中介机构销售价格、收费行为不规范,使房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淮安市物价局检查分局最近查处的2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违法行为中发现.房地产市场中的价格违法现象让人震惊,手段十分恶劣。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是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随着中央一系列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房价将逐步回归理性。保障性住房将得到加强。相信中国在未来将保持房地产和房价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担心2009年整个房地产市场被冷冻住,即不再建造新的楼盘,这样做的结果会大面积影响经济运行。 2009年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已经和2008年不一样,2008年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乱窜、造成房价暴涨的现象。2009年整个地产市场被冷冻住才是最可怕的。这就是我对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房价上涨的原因及平抑措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房价持续上涨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引起房价上涨的因素包括:住房需求潜力巨大、房地产造价成本上升、房地产市场无效供给过多或有效供给不足、宏观经济、消费者对未来房价的预期和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用、政府因素等。当前,需要通过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机制、重视住房供给结构的优化、加强对普通商品住宅销售中价格行为的规范与管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秩序等措施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祥  高波  李勇刚 《财贸研究》2012,23(3):67-75
利用中国大陆1998—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地方房地产税负、公共服务供给与房价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体层面,房地产持有税、交易税与房价显著负相关,而公共支出强度与公共服务水平则与房价显著正相关,并且公共服务正资本化效果大于房地产税负的负资本化效果,人均收入水平与人口密度同样与房价正相关;在区域层面,东部地区房地产税负对房价的影响较大,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与人口密度则是影响房价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调控     
词源:房地产落价拉低开工量 2011年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会议指出,自2010年4月份《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印发后,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11.
近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势头如火如荼,房价不断攀高。然而,自从发生了温州房价暴跌和北京房价“跳水”事件后,2014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拐点论。房地产投资开始放缓、住宅类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额下降、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不足、美国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和美元升值及人民币可能出现贬值、银行对房地产市场贷款收紧、国内房地产严重过剩是2014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就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情况来看,房地产的销售迅速下降,并不是居民不需要住房条件改善,而是过高的房价把绝大多数居民排除在市场之外。按照市场法则,价格是调整房地产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房地产开发商什么都可改变,就是不改变房价。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多种因素导致房价过高的现状.国家层面多次出台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希望能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实现社会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目标.本文根据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的时间节点,以江苏南京房价走势为例,进行宏观调控政策对房价走势影响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对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房地产市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房地产市场自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以来,房价逐年升高,尤其近两三年更是急速增长。本文认为,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在于:一是二元结构导致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加剧二元结构;二是宏观调控还未达到预期效果,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三是社会资源不能均衡共享。为解决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社会问题,文章提出,要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对耕地占有面积进行控制,将房地产开发控制在城市规划许可范围之内,确定合理的地价和房价基准,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要合理完善市场结构,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加大调控力度;要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交易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住房分配制度、房地产金融保险制度及房地产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某种程度上,房地产市场也可视作资本市场,存在某些类似于证券市场的"异象"。以上海住宅市场为例:P/E接近国际警戒线,二者正相关性不明显;家庭购房能力与房价差距不断扩大,但房价上涨势头并未因此受阻等等。本文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这些"异象"进行微观层面的解释。通过对1992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交易者的信息反应偏差、市场反馈机制以及噪音交易等导致了上海住宅市场的诸多"异象"。  相似文献   

16.
1998年,住房制度开始商品化改革,自此,市场机制正式引入我国房地产行业,在供求机制的作用下,周而复始,房地产行业衍生了自己的经济周期。然而,并不十分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也许会导致地产周期的异常波动,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地产行业的兴衰一度备受政府关注和调控,政府试图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和房地产周期的健康运转,试图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解决人地分离、供需错配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房地产市场近十年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十年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大致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轮回,每次周期的起止都伴随政府的调控,本轮周期起始于2014年10月,各地方政府为减少房地产库存压力,信贷环境宽松,房价高涨,涨幅创历史之最,伴随2016年9月多地限购令的推行,本轮房价上涨已进入尾声,不难发现,政策周期已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周期运行的特点。因此,透过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特点,提出适合本国房地产周期健康运行的政策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8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的一年。"坚决抑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已成为房地产市场主基调。在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的前提下,房地产市场加剧洗牌,中小房地产企业如何发展?本文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从房价还是从房地产主要开发指标开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均显示出过热的迹象。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加息,这必然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针对房地产过热的现状及危害,分析了加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9.
自从我国住房商品化改革和有效需求的刺激,房地产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1992年房地产出现了第一轮开发狂潮,到1998年银行推出一系列按揭信贷业务支持住房商品化改革,使房地产行业进入全面的繁荣时期,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除了因为2008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造成的暂时房价下调外,房价涨幅越来越大,越是调控越是涨得快。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房地产行业炙手可热,房价不断攀升的影响已经从经济层面蔓延到了社会层面,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宏观调控的手段对房价进行了打压,该文就是就2011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新国八条对房价走势会产生的可能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新国八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可能和大多人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