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权威观点     
《中国金融家》2011,(3):8-8
周小川:中国抗通胀要运用所有政策工具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小川在法国出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对抗通胀的一个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抗通胀要运用所有政策工具。周小川还表示,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中国并没有过多留意外部压力的大小与否。此外,周小川还表示,为了发展国内金融市...  相似文献   

2.
权威观点●周小川:中国抗通胀要运用所有政策工具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小川在法国出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对抗通胀的一个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抗通胀要运用所有政策工具。周小川还表示,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中国并没有过多留意外部压力的大小与否。此外,周小川还表示,为了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中国需要改革汇率体系并提高人民币的弹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汇管理》2013,(15):24-26
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开局不错,GDP增速达7.7%,通胀压力不大,企业盈利状况良好;但第二季度经济运行有所滑坡。在经受了“钱荒”、股市下挫和工业生产放缓等压力之后,悲观情绪开始弥漫,甚至有研究认为,新兴经济体的黄金十年已成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将很快进入“6”时代,  相似文献   

4.
以1996~2010年我国企业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成本的面板数据,对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影响因素从传导机制、地区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1996~2010年间劳动力工资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推动中国通胀的两大重要成本因素。其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主要通过企业生产要素价格推高我国通胀,而国际油价则通过企业劳动力成本推动国内通胀;另外中、西部地区通胀来自劳动力成本的压力较为明显,但东部地区压力相对较小;同时中部地区通胀能够有效地避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而东、西部地区通胀却遭受较为严重的大宗商品价格冲击。  相似文献   

5.
我们通过扩展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对名义汇率升值和通胀的相互替代作用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研究了1983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人民币/美元汇率和中国通胀率的时间序列行为。经验研究显示,在缩小中美之间价格差距的过程中,结构性通胀与名义汇率升值有着相同的作用。人民币外在升值压力与国内通胀并存的问题,对于宏观经济平衡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我们认为,通胀与名义汇率升值的合适政策搭配会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并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中国经济将不得不背负五大重负前行。 货币存量高位运行是“首重”。目前,中国100万亿元M2近在咫尺,中国将不得不背负百万亿元M2“起舞”。庞大的M2规模所积累的通胀压力,也必然会在2013年充分释放开来,物价形势随时可能发生逆转。通胀压力的始终存在,势必会制约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  相似文献   

7.
券商大看台     
《证券导刊》2008,(15):37-39
安信证券贸易顺差大幅减少通胀压力继续上行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通胀水平不断攀升、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大宗商品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带来的供给冲击。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发展,短期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可能也将处在较低水平。以此为基础,预计二季度的CPI涨幅约7.9%,经济增速约10.8%。在通胀压力高企的背景下,短期内宏观调控的重心仍将继续维持在"防通胀"上。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下半年以来,除日本外,亚洲整体通胀一路攀升,于2011年4月达到5.9%,创下29个月新高. 虽然食品价格是整体通胀的主要推手,但核心通胀压力一直在增加,并于2011年3月达到3.9%的高位.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通胀风险正在累积.而遏制通胀的过程最终将有损于经济增长.对于印度和中国而言,情况尤其严重...  相似文献   

9.
天下     
《中国保险》2008,(2):4-5
世行预计中国今年GDP增速9.6%通胀压力有望缓解;2008年春节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元;中国人均一张银行卡 ATM机达到12.3万;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0.
券商大看台     
国金证券资产商品受益于升值和通胀中国持续的经济较快增长积累了相当的实际汇率升值压力,随着国内劳动供给的日益吃紧和管理层对劳动力工资直接和间接的强制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取消农业税等),国内物价水平上升的动力开始增强。通胀和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仍应关注包括食品价格在内的整体通货膨胀压力供给冲击还是需求冲击近年来,中国国内物价指数上涨与食品价格上涨紧密相关,而食品价格上涨又主要由肉禽类价格上涨所致。对此,总体通货膨胀概念的支持者认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通胀问题。而核心通货膨胀概念的支持者却认为,  相似文献   

12.
2010年通胀:是预期还是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与工业化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中国目前的财政状况仍相对健康,但2010年通胀风险依然存在.经济的较快增长、信贷超常增长加大了后续通胀的压力.进口通胀、农产品价格上涨、服务业价格上涨、工资上升可能是导致通胀的原因.但通胀能否成为现实,还要关注2010年上半年信贷增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证券导刊》2011,(19):21-21
招商证券认为,一方面让美元升值抑制油价是符合美国利益的,而这将有利于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缓解、企业成本压力缓解,降低经济硬着陆概率,并增加货币政策回旋余地;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出现回落,经济回落是通胀回落的前提,这意味着通胀压力可能正在得到缓解。从经济周期和股市对应关系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上的记者会提及货币政策时,提到最多的是“控制通胀”,似乎在暗示中国在2013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通胀态势。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议题上,周行长则再度强调资本账户开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资本账户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不会一蹴而就,但汇率战争的硝烟却开始弥漫,这也让中国的汇率政策选择更显得艰难。中国在过去两个月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资本流入态势,这让人民币面临压力。然而,通胀压力上升,却意味着中国不能允许人民币大幅贬值一一因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宽松。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分析     
《安徽农村金融》2008,(1):86-87
明年宏调或有三变化经济面临通胀通缩双重考验。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日前表示,中国宏观经济失衡最突出的特点是面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双重痛苦。自1997年11月份至今,绝大部分年份我国物价水平处于通货紧缩的警戒线之下,其余年份通胀水平相对经济增速而言依然非常温和。同时,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和失业率上升意味着我国经济的确面临严峻的通货紧缩威胁。但是,无论是政府、企业、居民都有很高的通胀预期,因此未来又面临潜在的、巨大的通胀压力。针对这种宏观经济失衡的复杂性,总体来看,有可能使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新的年度里发生重大变化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不是要调整前些年的淡化总量政策、强化结构政策的政策走势;其次,货币和财政政策是不是到了双紧的时候。这几年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方向是松紧搭配,财政在扩张,货币在紧缩。而如果2008年认为总量失衡开始明朗化,恐怕财政政策就要从放松转为收紧,货币和财政要同时收紧。最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是不是要加大。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民币本身价值被低估。如果现在确实认为通胀是首要目标的话,那就意味着2008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要进一步加快、加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险》2011,(4):6-6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副理事长曾培炎4月14日表示,今年通胀压力较大,但全年物价涨幅可以控制在4%以内。 针对各界关注的通胀问题,美银美林中国区行政总裁刘二飞在论坛期间表示,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又是一个转型的经济,通胀实际上是相对较低的,按照8%-10%的经济发展速度,5%-6%的通胀水平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相似文献   

17.
刘煜辉 《银行家》2007,(10):72-75
恰恰是由于美元的滥发,向中国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中国财富的稀释,使得中国国内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日趋沉重。换句话讲,中国当前物价上升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特征。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人民币对外升值压力不断,国内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人民币面临"外升内贬"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收支大额顺差。  相似文献   

19.
张哲人 《中国金融》2012,(23):76-78
未来我国的通胀压力是比较大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有可能由稳增长再次转向控通胀2012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与生产价格涨幅整体下行,但8月和9月后略有回涨,全球通胀压力仍存。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发生原因更加复杂,走势判断更加困难,治理难度也更大。2013年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消费价格可能再次上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通胀保值债券的文献资料,作者依照研究成果的发展趋势,结合时间顺序,分别对国内外在该项上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整体来看,虽然TIPS发行前美国对它的研究并不充分,但经过财政部组织的对TIPS的安全设计,之后几年理论界进一步对TIPS的特性、功能、应用、影响的研究,美国在通胀保值债券领域的研究已日臻完善。同时,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虽然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时国内就有人开始展望和讨论中国推行通胀保值债券的合理性,之后也有不少学者分析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国内至今未发行这类债券。作者认为,这再次体现了理论超前于实践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