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帆 《魅力中国》2013,(13):53-53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养老服务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福利,更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生存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本文通过探讨潍坊养老服务的主流方式,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已有的经验,为市民养老方面的内容做些补充,以便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社会参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本文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必要性出发,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策保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养老服务和数字生活的社会实践特征,从再就业、组织化和数字化等方面分析了社会参与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在体系建设、政策完善、组织发展和数字化支撑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健康的新内涵及其发展引起了老年人养生理念的变化。如今,老年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道德等方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应该从多个方面调理、修养,才能保持健康。  相似文献   

5.
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积极思考一下老年人退休以后的生活问题,本文以退休干部社区的管理为基点,分析社区的特点,总结此类社区管理与改革的经验,认识加强和改善老年人社区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雷蕾 《魅力中国》2014,(2):380-380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67亿,2020年预计将达到2亿,我国将迎来社会老龄化的高峰。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和与增龄相关退行性疾病的不断增多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上出现骨质疏松、平衡失调、肌力减退和视力下降的几率也随之增大,再加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癫痫等慢性疾病的因素,更易造成老年人跌倒并引起骨折。俗话说“伤筋动一百天”,说的是人骨折之后康复时间较长。然而,老年人发生骨折后康复时间则更长。因此,作为老年人的家属,更应多掌握一些家庭护理知识,以便协助骨折老人尽快康复及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由于“二元制”经济结构在我国的长期存在,至今城乡之间无论在经营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方面还都存在很大差别,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村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经济状况、供养状况、健康状况,以及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和同年龄段城镇老年人相比,差距很大,使得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条件、保障水平、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镇老年人,农村人口老有所养的安全性、可靠性、明确性等问题日益增多和尖锐化,需要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安娜 《理论观察》2011,(4):40-41
“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根植所在。现代社会风风火火的“创新运动”背后却是创新理论思路的严重混乱。直面社会现实。如何进行现代的理论创新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关键。借助深刻的哲学视野,重新厘定创新活动的内在层次.以及各层次内容的不同地位;充分尊重和借鉴中华传统文明,并且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深刻的生活体悟积淀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反思和社会现实的批判。这才是进行现代理论创新的根本理路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丽辉 《黑河学刊》2007,(4):137-138
家庭养老在很长时期内仍将是中国社会主要的养老方式,但老年人自身的经济能力有所提高,对家庭成员供养的依赖度有所下降。中国目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是加快老年商业保险发展的社会基础,同时老年人自身经济能力的增强及家庭供养模式的长期存在,又为老年商业保险的加快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文颖 《魅力中国》2013,(23):45-45,47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的基本理论框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分工理论为出发点,遥步分析出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走向自由的发展演进过程。在当下,对马克思分工理论进行理论研究。对正确认识和把握分工理论意义重大,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文章首先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概述;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论述。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最后,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对立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消失,随着私有制和阶级最终消除,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城乡会逐渐走向融合。本文探讨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规律和发展态势,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发展现状及原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指导意义。论证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规律的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城乡发展实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是现在社会活动中重要的资源,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缺少人力资源会导致其他各种资源不能够协调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功能。在新的时代里,人们开始关注并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的重要地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必要的资源,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文章主要概述了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理论与概念,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等。  相似文献   

13.
万江红  张小丹 《乡镇经济》2008,24(10):83-86
近年来出现的大量农民工“退保”现象俨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分析范式,分剐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对其退保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并有持续升高的趋势。日本政府建立了体系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并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状况不断予以调整和改进。我国也已步入老龄社会,日本现行的养老保障政策对制定我国的老龄化对策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兰晓红  王丹 《特区经济》2011,(9):228-229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核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经济社会中心地位的城市,其通过聚集、示范和扩散效应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重大机遇,沈阳作为省会城市,打造其成为区域核心城市具有优越的先决条件。本文将从经济龙头、极化聚集、扩散辐射以及创新示范作用的角度,就沈阳打造区域核心城市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剖析差距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佩 《重庆与世界》2013,(11):68-71
16~17世纪的英国面临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双重变革。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化、财富的积累,英国的社会结构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旧的社会等级秩序渐渐为新的等级秩序所代替。贵族阶级作为旧的社会秩序中的中坚力量虽然在新的社会秩序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然其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中等阶级的兴起、教士和自由民社会地位的变化、两极分化的加剧等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本文从英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入手,探析16—17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江超 《特区经济》2011,(5):182-184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对农村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建立科学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事关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件大事,其政治基础、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已基本具备。我们要努力克服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难点,建立我国农村三级养老保障模式,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制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典型的贫困县——湖北省大悟县为例,分析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提出了提高贫困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大力推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更新农民消费观念;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归根到底都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流转后土地保障功能如何存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南洁 《乡镇经济》2008,24(3):28-31
土地保障是农村传统的保障方式,长期以来,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保障功能持续弱化。由于缺乏正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农民工及农业劳动者社会保障形势严峻。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还不具备建立全面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农民社会保障还不能完全脱离土地保障,土地保障仍然是中国转型期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因此,文章将土地流转与土地保障功能存续联合构架,针对失地农民、农民工和农村务农人口三大群体,通过土地流转补偿方式的设计实现土地保障功能的存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