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展开与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由1949-1979年的自主型转为当今的相互依赖型。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而言,区域公共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外交中的重要议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治理区域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中国发起,与相关周边国家一起共同达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周边制度安排。周边制度安排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外交中所提倡的周边主义理念,同时也反映了相互依赖关系状态下中国更具国际责任观的新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达成的周边制度正在成为东亚区域治理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针对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快速崛起产生的疑惧和担忧,要积极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增信释疑工作;针对美国亚太政策中对中国的制衡加深,要积极实施对美制度均势外交;针对中国与部分邻国的海洋领土争端升温,要开展全方位的维权外交;针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突发事件频现,要强化危机管控措施;针对邻国剧烈政治转型和政局变动给中国带来的政治安全挑战,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改革;针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盟等积极提出各自的多边制度倡议,要积极提出中国自身的亚洲区域多边制度构想。中国周边外交亟须在应对周边安全挑战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未来十年的"大周边外交战略",具体包括:树立"大周边"外交理念;构建应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四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统筹中国周边外交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南太平洋"六大板块"联动;整合"海上突破"、"积极西进"、"立足国内"和"外围拓展"四种周边外交思路。  相似文献   

3.
郑方云 《特区经济》2011,(5):232-233
新区域主义是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新区域主义的逐步兴起为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日益完善提供良好机遇和理论依据,为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架起了桥梁,使中国的周边外交展现了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中国与周边构建了稳定的关系结构与秩序,至近代,由于中国的衰落,传统的关系与秩序崩塌。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百年衰落的下行线,开始逐步重建周边关系与秩序,但长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周边为基础的区域观并没有确立起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中国采取新的措施逐步与周边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形成愈益密切的经济关系,利用不断提升的实力和影响力,推动地区关系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调整中构建新的地区发展和安全秩序。对中国来说,构建秩序的目标不是为了获取霸权,也不是要建立以己为中心的势力范围,而是为了一个稳定、和平、合作、发展的地缘区域综合环境。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周边区域观开始回归,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构建新周边关系与秩序的重要载体。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以及周边地区秩序的变化要放在历史转变长进程中来认识和考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周边国家获益,但也引起了这些国家的不安,出现了周边外交困境,时而爆发的领土争端、经济摩擦加深了周边紧张形势。由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在各国缺乏政治互信,“以经促政”政策效果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进入矛盾多发期。  相似文献   

6.
公共外交的政治实质是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公共外交不只属于文化和传播学范畴,更属于国际政治学范畴。公共外交是国家运用特殊权力手段,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外交行为。作者分析了公共外交运用权力的方式,指出公共外交发挥其社会接触功能、适应相互依赖的新安全环境、丰富国家开展传统安全竞争的手段、巩固重要安全关系、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维护国内政治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功能,阐释了公共外交在国家海外利益扩展和保护、应对全球化导致的利益和文化摩擦、推动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从公共外交的政治基理出发,中国外交应当从多个方面推动外交的整体转型,其中包括对外国社会的有效接触、外交工作的价值观支撑、外交政策的政治传播分析和话语权掌控、外交博弈中的对内社会动员等,加快提升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国际经济合作等重大问题上的公共外交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大量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协议,并且呈现出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征,对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网络的进一步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光丽 《广西经济》2012,(11):48-49
我国周边外交政策及周边环境我们用"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来规划我国的外交布局,强调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居于首要地位。外交部亚洲司罗照辉司长分析:周边是我国涉外关系最密切,利益最集中,对我国影响最直接的地区,我国大量的机遇在周边,大量的挑战也在周边,最有希望的是周边,最容易出问题的还是周边。我国是全球面临最复杂的周边形势国家之一。实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9.
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面对国际政治的转型以及跨国公共问题的挑战,中国在外交观念与实践领域正在发生悄悄的革命。文中的中国外交新思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逐步形成的主张在多边制度安排基础上处理全球与地区公共问题的理念。中国新外交则是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实践。中国新外交的结果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一个“自由中国”的出现,“自由中国”表现在:中国对主权的新理解与调整,中国独特的多边制度治理结构,社会性因素在外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因为参与多边制度而带来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化与社会化。“自由中国”的兴起,将对未来东亚国际治理乃至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面对国际政治的转型以及跨国公共问题的挑战,中国在外交观念与实践领域正在发生悄悄的革命。文中的中国外交新思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逐步形成的主张在多边制度安排基础上处理全球与地区公共问题的理念。中国新外交则是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实践。中国新外交的结果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一个“自由中国”的出现,“自由中国”表现在:中国对主权的新理解与调整,中国独特的多边制度治理结构,社会性因素在外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因为参与多边制度而带来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化与社会化。“自由中国”的兴起,将对未来东亚国际治理乃至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边外交始终是中国对外战略的优先方向之一,新时期周边外交需要从战略角度构筑“大周边”的整体格局,从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的双重角度出发,落实好周边外交理念,积极参与地区治理与安全的维护。推进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整个外交转型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积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一向主张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尤其重视发展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共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的传承,是化解周边不稳定因素的良方,其核心内容是“睦邻、安邻、富邻”。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新疆周边国家经历了区域安全的挑战、内政外交的变化、金融危机的困难以及与中国全方位合作关系的考验。展望未来,新疆的周边环境依然存在众多变数和挑战,也面临向好的可能,与中国新疆的区域合作关系可能会越加紧密,前景看好。岁末年初,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燕,为我们分析和研判新疆周边的政经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睦邻、安邻、富邻"是现阶段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述,是对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经典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一如既往地坚持睦邻外交政策,努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安全对话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睦邻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10月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存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会议规格极高。这是新中闻成立以来召开的以“周边外交”为主题的一次重耍会议,为未来5到10年中国周边外交“把脉”。  相似文献   

16.
高程  薛琳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10):16-43+156-157
中美技术竞争是中美战略博弈的重要表现,中美技术竞争的核心不仅在于谁的技术更前沿,更在于谁能运用现有技术开拓更广阔和更为纵深的市场,对更多国家辐射更大影响力,从而在新一轮全球产业价值链重塑中占据优势地位。中美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这是中国的相对短板;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成本更低、性价比更好和适用性更强的中水平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的相对优势所在。作者由此建立了一个大国技术竞争的分析框架,重点围绕技术后发国家与技术先发国家在技术落后国家的竞争逻辑和大国利用技术手段塑造周边经济秩序的一般路径,从技术适应性和技术竞争优势两个维度分析中国能够在周边地区与美国的技术竞争取得成功的原因:中国在周边地区有效利用了中水平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投资优化区域产业价值结构,并利用技术出口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在与美国的技术竞争取得了一定优势,逐渐提升了在周边经济秩序构造中的战略地位。运用华为公司依靠竞争优势开拓泰国市场和中国在周边布局铁路技术以改善周边经济发展环境两个案例对上述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中国正着力发挥中水平技术优势扩展周边市场,并以此逐步健全一个相对自主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实现区域合作的大战略。在此战略指导下,中国提出或强化了一系列建设经济走廊和经济带的倡议,其中包括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这些次区域经济走廊或经济带,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布点和组成部分,对于实施周边外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也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由虚变实。当然,推动和落实经济走廊的建设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呈现出"雁型安全模式"特点,这是自冷战以来美国亚太战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种模式中,领头雁是美国,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关系。第四梯队主要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它是美国塑造亚洲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美国"雁型安全模式"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制衡中国,该战略也适应了地区内的多种安全需求。破解美国的"雁行安全模式"则需要根据中国的安全需求和周边国家安全需求的层次性、阶段性等具体情况来制定。中国沿边省份与邻近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相似,安全需求类似,按人均收入衡量从东到西呈现出阶梯性变化。中国可以把本国相关发展区域作为跨国安全合作的单位,与临近国家进行安全合作,逐步超越美国的"雁行安全模式"。以多个地区为中心的周边外交应是中国未来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在全球化时代日益深度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国越来越需要通过政府外交手段来保障自身的金融利益和金融安全,于是金融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态逐渐在中国兴起。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外交舞台上的活跃角色。在全球层次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并主张改革既有国际金融体系;在区域层次上,中国大力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以构建东亚区域金融秩序;在双边层次上,中国通过与部分友好国家和关键国家加强双边货币互换和推进本币结算来减少美元依赖、增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在危机之后,中国的金融外交体现出一些新特点:在目标上,体现出改革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以欧洲和欧元为次中心的既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抱负;在手段上,主要通过多边和双边的制度化平台来表达中国立场;在对象上,中国金融外交着眼于新兴国家和周边国家;而在执行主体上,中国逐渐加强金融外交的国内制度基础,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金融外交决策体系,从而保障了金融外交的执行。金融外交构成了中国外交过去四年来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背景,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是促进区域及区域间合作,因而需要有关国家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特别是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以契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需要。在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或无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只服务于特定区域或跨区域,其成本又是由区域内或区域间国家共同分担的安排、机制或制度称为"区域性或区域间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整体平台,在该平台下的诸多跨国活动具有区域性或区域间公共产品属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逐渐形成了区域性或区域间公共产品供应的新格局。中国通过主导"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公共产品的提供,可改善因美日欧经济停滞所导致的公共产品供应能力的不足,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节点的合作体系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