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表明,城市群区域创新城市已经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舞台。本文对世界三大著名城市群的城市分工与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我国城市群发展中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南宁区划的调整,城市的范围和人口得以增加。南宁的城市经济发展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从广西自治区的角度来看,把南宁放在区域中心的位置来进行发展,带动由南宁市、崇左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组成的桂南经济区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一、国内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中心城市的某些特定区域已经聚集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总部经济在我国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上说,我国总部经济主要呈现出几个发展特点: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成为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9年发布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  相似文献   

5.
《企业经济》2014,(10):171-174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本文介绍了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状况,分析界定了城市经济的内涵、特点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说明了城市经济的影响因素有城市竞争力力、全要素生产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现代服务业发展等,论述了我国城市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最后后,从建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发展产业园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一兵 《民营科技》2013,(8):142-142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地下空间是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容量、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开发利用地下建筑空间完全符合我国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要求。城市发展充分向地下发展延伸,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跨国区域整合视角下的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城市经济布局是区域经济布局网络的连接点与核心,区域必须依靠城市把区域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凝集成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出现,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有必要进行跨国的区域整合.通过研究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问题,探索开放经济下的中心城市跨国区域整合途径是本文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协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而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文中从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现状及内外在动力机制,使各市应该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产业,在良性竞争的背景下,加强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成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和区域竞争力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文章根据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条件,基于上海合作组织及中亚经贸合作发展的背景,分析乌鲁木齐成为中亚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并通过模式选择,提出构建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到1998年之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一直是高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但此后的差距是越来越大。”近日,中国社科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袁钢明主任在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上提出,“未来农村经济如何发展已经成为关系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大事。”有感于此,同样是围绕如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中央政策研究室郑新立副主任结合自己考察韩国农村建设的相关体会,讲述了中国“十一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1比3.3。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趋势的话,到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有可…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又是充满希望而需努力奋进的年代。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太平洋西岸有影响的国际城市。中央做出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后,上海市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50年内,大上海的发展、空间布局与环境问题将采取什么策略,本文对此做一些初步探讨。一、上海大都市发展的战略思想从我国和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上海发展的战略构想应综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上海应建成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化、现代化的超级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作为一个拥有715平方公里、550万人口的岛国.在面临人口与土地利用紧缺的问题时,能够实施高效率的城市规划以及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沈阳市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在辽宁及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作用,为中国东北区域重要的经济贸易、 金融中心.曾经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已初见成效,城市结构由曾经单中心的形式向多中心转型振兴的途中.而随着城镇化率逐年提升,人口集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及经济发展速度滞后等问题.在城市结构、 生态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方面,新加坡的规划方式对沈阳城市发展有着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和沈阳城市规划的研究,从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变化,分析沈阳城市规划进程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统筹城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本文探讨了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鲁苏豫皖交界区域城市中心性的社会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中心性是反映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影响力的重要测度指标,城市中心性研究是当前区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选取鲁苏豫皖交界区域的1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交通中心性、产业中心性、吸引力中心性三个角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鲁苏豫皖交界区域的城市中心性问题.研究得出:本区域有成为整体经济区的客观基础,存在东西两个经济亚区;徐州具备较强的综合优势,最有可能成为本区域的中心城市;济宁、商丘、枣庄、菏泽各具优势,加以综合提升,将成为本区域中心城市的有力竞争者.  相似文献   

15.
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是利用海洋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大连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位置,经济辐射范围广,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大连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要突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带动及辐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内涵和对比研究,基于大连优越的自身优势与特点,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对大连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面临的问题和机遇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大连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途径和对策,为大连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决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排行榜     
城市化:新一轮财富集聚的载体 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城市化率还不到30%。城市化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新一轮财富集聚的“巨大瓶颈”。 中国城市发展白皮书《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分析:我国城市建设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以高密度为特征的大城市区(群),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市带,以区域发展中心为特征的城市圈,分别从“面、线、点”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国城市化的主  相似文献   

17.
《辽宁经济统计》2005,(1):42-42
随着房地产、物流、信息网络、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青睐中国服务业市场。而更多的城市决策也意识到,扩大利用外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内陆经济崛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格局重大特征,内陆中心城市的工业发展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成都作为典型的内陆中心城市,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工业发展面临着传统工业转型和新兴产业突破的重任。应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探索一条适合内陆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型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水资源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一个比较严重的影响因素,现在也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群众的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建设中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关注的焦点,如何构建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的新型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廊坊市位于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具有创建生态市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被河北省列为率先建设生态市的城市。在《廊坊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的经验,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