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能量效益与人口、土地、生态和环境的关系,是体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的综合评价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问题,融合最新雨洪利用与管理理念,提出“生态海绵”地区的雨水利用规划理念,从城市规划层面前瞻性提出雨水资源化的途径.研究优化探讨“生态海绵”的构建技术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态海绵”对雨水的渗透及滞留利用,实现水资源保护、城市防洪、水景观及水污染控制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也是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管理和评价也越来越重要,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更重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加快,在对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综合发展及发展规模至关重要,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才能通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玉州-福绵-北流一体化概念规划中,通过引入水资源承载力、生态需水量等概念,重点探讨研究了以水资源约束为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以之为前提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而目前的水资源正逐渐匮乏,怎样去科学开发全面利用水资源且达到持续发挥效益,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的进行规划以及建设安全的水利工程,才可以达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而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管理与监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加,资源与环境失衡等问题突出,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区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开发适宜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凭祥市为例,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技术指南,以GIS技术为支撑手段,构建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网格尺度的双评价,并将“双评价”结果应用于三类空间的划分,从而构建农业、生态、城镇空间的“一张图”。结果表明:凭祥市生态保护空间、农业生产空间以及城镇建设空间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可看出整个凭祥市以生态保护空间为主。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6,(18):199-201
水资源是制约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对本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显著的作用。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多集中于可见的、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蓝水资源,忽略了绿水资源的评价和管理。绿水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景观协调和平衡的重要水源,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利用生态水文学原理可以积极地保护、维持和改善自然景观,指导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管理高效正确运行。本文在遵循生态水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兼顾生态和经济有序共生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以期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区域人口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所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各种生态关系的总体集合可以定义为区域人口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研究在借鉴可持续发展和宜居城市等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区域人口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人口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做出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新课题,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本文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景观生态学原理融入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适用性,提出了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框架,并探讨了具体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杜思妍 《民营科技》2014,(10):174-174
国内外目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建筑设计、规划等方面内容,较少涉及结构设计方面内容。基于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目标的完善,从建筑寿命延长、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利用及节能、水资源利用及节水和材料资源利用及节材等方面构建绿色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评价体系,利用灰色聚类法对绿色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计算,进而实现对其绿色等级的评价,有效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北京城市人口规模持续高位攀升,造成了交通拥堵、就业紧张、住房困难、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从城市发展战略出发,采取引导和疏散人口的有效措施和政策,是首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探索通过产业发展和功能提升增强首都周边区域对人口的吸引力,引导京津冀区域人口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从而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水是自然资源,是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具有可再生和循环的特性,水资源又是一种持续性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它可以持续地加以利用。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其重点着眼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要满足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自然资源,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口、资源和环境更加协调与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水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不均匀性决定了对其开发利用有根本性的制约,水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人民生活的安定,影响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应继续努力寻求管理的对策,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聂璐 《价值工程》2021,40(14):42-43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长此以往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自然资源遭受损失,因此,自然环境资源保护迫在眉睫.现今我国在持续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这在新时期新中国生态文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问题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淡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科学有序循环利用,是一个地区经济、生态、明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环境优劣评价的主要标志。凤城地处美丽富饶的长白山余脉的东南侧,蕴藏着较多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推进凤城民族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生态循环产业经济,实现辽东山区生态平衡,富民强市,  相似文献   

15.
生态住区评价体系是衡量社区综合生态状况和环境性能并控制其规划建设的工具.通过对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居住版本、英国建筑物环境评估体系的社区版以及《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制定背景、本国生态住区建设特点、核心理念以及对生态住区内涵理解的异同,得出三个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各自优势,借鉴国外两个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城市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严重。正确处理好人与水资源的关系尤为重要。探讨水资源利用伦理的相关概念,研究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而构建城市水资源伦理利用的价值基点和相应的原则。结合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价值缺失,提出基于水资源伦理观的城市水资源优化决策思路,包括水资源管理价值基点的扩展和优先序的改变,水资源价值选择和外部性评价决策,水资源利用安全的动态监测,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等。这将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一种,其含义是指在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一种方法和制度,其优势在于可以在规划方案的形成阶段就参与其中,及早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新发展要求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三元材料企业作为水污染大户,需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文章引入海纳新材为例,以企业水资源的物质流动路径为基础构建“内部资源流转—外部环境损害”价值流转核算模型对水资源进行成本计算与流转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估企业水资源利用情况,诊断生产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出针对不同潜力改进点的优化方案。从环境管理会计角度出发,弥补了分析理论与传统成本计算的不足,为企业进行水资源成本的核算管理以及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20,(5):290-293
水资源承载力是现有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某地区历史发展阶段最大规模的能力和限度。本文采用PSR模型识别并建立了一套分为压力、状态、反应三个准则层包含17个指标涵盖了人口、产业、排污、水资源等多个方面的逻辑关系严密的指标体系。运用MSD模型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得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值,绘出了2014—2018年间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曲线图以分析发展趋势。数据表明,武汉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水资源压力层承载力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0.
所谓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避免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波折,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寻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