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广发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4-45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之美如何被西方人所读懂、所欣赏是一个难题。译诗难,译古诗更难。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体要素,更有音韵和意象之美。如何在古诗英译时传达这种意象之美?认知心理学的隐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诗歌意象和隐喻的关系,藉此可以找到适合不同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红云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8):133-134
意义是翻译的核心。本文基于兰盖克意象意义假说,从诗歌意象的可译性、诗歌意象理解的一致性以及诗歌意象的准确表达三个方面来解析古诗英译中的认知意象。 相似文献
3.
柏家文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13,(2):84-85,116
大通古镇历史悠久,依山傍水,山河秀丽。山川相映之间,景色宜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岸柳如烟、清幽雅丽、风帆樯动、鱼蟹满街、书声与鸟语相闻的滨江田园古港镇形象。 相似文献
4.
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生成性、概括性等特点。论文拟将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研究中,以期解决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哪些水隐喻,这些水隐喻背后的文化原因是什么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海云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4):115-116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1996)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将认知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相结合,提出了一个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文化语言学"。他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作为研究重点,认为意象、语言、文化密不可分。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本文以帕尔莫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理论为基础,探讨这些古诗中酒意象的传达和翻译。 相似文献
6.
李金秀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9):134-135,144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认知方式相同,隐喻就得以保全,即可采用对等翻译;认知方式不同,就存在译语隐喻的转换、异化、或消解,则须采用转换翻译、异化翻译和消解翻译。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本文分析了隐喻的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翻译原则及三种翻译技法:(1)直译法%(2)转换法%(3)意译法。 相似文献
8.
隐喻性意象在诗歌中十分丰富.本文从广义上的隐喻的多样性、模糊性等基本语义特征入手,在论述诗歌隐喻性意象在译文中的对等传达的同时,论证诗歌翻译中求信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天圆地方"是我国由来已久又颇具争议的一种观念,论文概括出有关文献资料中"天圆地方"内涵的六类观点,并运用认知心理学和心灵哲学原理从主体认知需要和表征方式两方面来探讨了"天圆地方"说的成因,最后评述了"天圆地方"六类观点的解释取向。 相似文献
10.
秦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近年来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引进,我国的语言研究者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新的理论来结合汉语研究。新的理论给汉语研究带来了活力和动力,现在我们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和汉语词汇相结合,试论汉语中比喻造词法所形成的词语,及其所体现出的隐喻理论。 相似文献
11.
对于隐喻的翻译一直就是翻译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目的语和源语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往往造成了读者对于隐喻的理解障碍。本文试从关联理论出发来分析如何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翻译的原则及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严辞寒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4):151-155
隐喻翻译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及难点,传统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隐喻思维习惯和隐喻翻译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者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英语隐喻翻译教学培养模式,结合隐喻所涵盖的英语文化信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实隐喻积累,通过对概念隐喻映射理论的运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新喻体意象,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地定义了通感隐喻,指出通感隐喻作为一般隐喻的特例,其认知符合一般隐喻的认知原则.通感隐喻的翻译要尽可能多地传达出原文的"值",保留并传达原文的通感美.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规律探讨隐喻的认知系统如何构成语言的心理基础,总结隐喻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表现形式。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积淀着文化内涵的隐喻构成了留学生掌握汉语的难点。因此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义德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1):136-137
隐喻是语言升华了的艺术形式。亦是诗化的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本文试从对隐喻的不同认知模式加以分析,辨认和推断,理解并掌握隐喻的实质,进而对隐喻作出恰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17.
科技英语中隐喻汉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翠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2):145-147
当代隐喻研究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是对某一客现存在进行认知的思维方式。科学,作为一种抽象思维的产物,必然借助于隐喻这一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需要借助隐喻的形象阐释。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隐喻认知功能的深入研究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科技语言中隐喻存在的必然性,而作为科技语言重要构成部分的科技英语,同样存在大量的隐喻;同时,由于世界大多先进科技都是以英语为展示语言的,因而探讨科技英语隐喻的汉译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拟从认知角度来探讨科技英语隐喻的可行性翻译方法,以期推动当代科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崔秀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200-201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广泛地出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论文从多个角度认识了隐喻的理论概念及其特点,详细地剖析了广泛存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动、名、形容词隐喻实例,深刻探究了保留喻体形象、舍弃喻体形象、将隐喻明喻化的三种隐喻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正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26-127
古典修辞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隐喻,揭示语言的起源、发展和使用乃至人类认知思维和智能发展的奥秘。系统功能语法学派认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Halliday的语法隐喻观更全面地阐释隐喻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赵凛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47-48
植物词在英汉文化中隐喻丰富。不同民族对植物的文化语义认知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个性差异。植物词隐喻的共同现象大多源于人类认知的共性。但其存在更多的是隐喻的个性差异,这主要与民族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地域等主客观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