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性,意象也是一种隐喻,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提出意象的英译,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  相似文献   

2.
意义是翻译的核心。本文基于兰盖克意象意义假说,从诗歌意象的可译性、诗歌意象理解的一致性以及诗歌意象的准确表达三个方面来解析古诗英译中的认知意象。  相似文献   

3.
对于诗的语言来说,隐喻极为重要,而隐喻往往是诗人力求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诗歌所传达的内容的方式。诗人运用隐喻并不是转移意思,使诗变得晦涩难懂,而是用隐喻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一个可见的图像,使我们看得更清晰、更明白,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的含义。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隐喻,隐喻与诗歌的关系及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主要是探讨隐喻在诗歌运用中的功能,例如认知功能,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4.
"古诗之美,专求意象"。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文章主要梳理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界对诗歌意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可以借助西方"等值论"来指导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力求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探索萃取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但其英译研究相对滞后于其他经典作品.从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翻译美学角度研究《楚辞》英译是可行且有意义的.翻译美学涉及神似和形似这对美学命题,具体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格律及风格等诸多方面.从卓振英译的《大中华文库·楚辞》中看出,“以诗译诗”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为了全值再现原诗所蕴含的美,译者应该采取诗化译法.  相似文献   

6.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1996)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将认知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相结合,提出了一个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文化语言学"。他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作为研究重点,认为意象、语言、文化密不可分。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本文以帕尔莫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理论为基础,探讨这些古诗中酒意象的传达和翻译。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赏析诗歌?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都是不容争辩的客观存在。严格地说,诗歌是不可译的,宽泛地说,诗难译,但可译。本课题欲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来探讨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力求音、形、意三美。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英译在二十世纪美国的经典化不仅是由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原因,译文本身鲜明的节奏、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所呈现的美学价值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译文学的研究应把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语境和译文的美学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胡适倡导的白话新诗运动是以意象派理论作为外缘性动力与理论基础的;郭沫若的《女神》初步体现了意象诗质与意象诗式的现代性变革;闻一多代表的新格律派诗,以对传统诗歌意象的转化、对诗歌意象的视觉性建构为特征,反映了五四后回眸传统、反思五四诗潮的倾向;李金发代表的象征派诗歌,以象征意象的创造与象征意象思维的运用,显现了中国诗歌意象体系的异质性变革。并总结了20年代意象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和意象派诗歌在诗歌意象理念、构建上有契合及相异之处:二者都主张简洁、直观,诗歌应体现意象。意象并置、叠加、复合等手段在诗歌创作中加以体现;相对于意象派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更尊重传统、更感性化,意象的构建更密集、更富于跳跃性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美学的独特魅力。在中诗英译过程中为再现原诗"音象美",应尽量保存原诗最显著的风格,努力顺应西方当代诗歌的审美要求;同时,应慎重选择理想的诗歌译者,使译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音乐美和意象美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在文学翻译中对美的再现也主要依靠音乐美和意象美得以实现。因此以语言和文化视角分析在翻译汉语的一些散文、诗歌、小说时,译者在英译本中如何达到音乐美和意象美的意境对于创作与翻译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英文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段就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怀。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 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中英文诗歌在死亡意象的作用、营造手法、选择意象之物等方面具有共同点,但 由于各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表述死亡时所选择意象之物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需要“意美”、“音美”和“形美”,体现原作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月夜》两种译本说明,译诗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不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欣赏诗歌的意境羡要正确区分和理解诗的意象与意境,选择恰当的方法,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上去把握诗的意境美。欣赏者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从有限的景物描写中开拓出无限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的<地铁车站>是首典型的意象主义诗歌.诗歌有意避免使用明喻"脸蛋似花瓣"或暗喻"脸蛋是花瓣",而是把"(象幽灵般出现的)脸蛋"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意象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叠加的意象中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又能从叠加的意象中找到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使得这首诗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7.
隐喻性意象在诗歌中十分丰富.本文从广义上的隐喻的多样性、模糊性等基本语义特征入手,在论述诗歌隐喻性意象在译文中的对等传达的同时,论证诗歌翻译中求信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庞德英译《长干行》被视为创作作品而纳入美国诗歌经典系列。这首译诗被美国文学接受在于其本身所具备的独特品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极富艺术性的文学体裁,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难翻译的一种文本类型。但诗无达诂,译无定本。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均可视为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为人们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翻译研究本身带来了新的视角与研究范式。本文以中国诗歌史上争议最大的诗作之一《锦瑟》为例,基于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检索结果,对2000年至今国内学者在《锦瑟》英译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以期引起学者们对《锦瑟》英译研究的辩证思考,并为今后的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是一种以意象为中心的语言文化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意象。《红楼梦》诗词含有丰富的意象,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分析《红楼梦·咏菊》一诗的两个英译本,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诗歌翻译的意象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