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贸易、技术变动对我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际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显示在1999~2009年期间,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主要是行业内部劳动力再配置的结果;利用中国工业部门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对国际贸易、技术变革对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表明,国际贸易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而技术进步则存在显著降低工业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这与我国工业部门在研究期内的技术进步具有劳动节约型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发展迅猛,大量的中间品贸易把不同国家从事不同工序生产的企业联系起来,使国际分工深入到产品内部。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经验验证的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促进了中国工业部门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降低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并且不同类型工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 SFA)方法测算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指数,通过可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对工资扭曲程度的影响,发现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程度要比现有研究结论严重得多,工资扭曲程度呈加重态势;西北偏远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重,东部沿海省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轻;在控制相关因素后,劳动力市场分割将加剧工资扭曲程度。因此,逐步消除各省市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可有效缓解中国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程度。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技能偏向性,数字贸易将对劳动力技能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文章构建一个包括数字贸易和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均衡模型,基于世界71个国家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贸易能够显著优化劳动力技能结构;(2)数字贸易更加有利于低收入国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优化,且数字贸易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还会受到不同贸易自由度、市场规制程度以及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3)数字贸易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优化劳动力技能结构。文章还根据研究结论对我国发展数字贸易以及完善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晔  朱婕  陶长琪 《财贸研究》2022,33(3):16-27
基于2003—2016年31个省份数据,研究智能制造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以及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智能制造显著地提升了出口技术复杂度,且促进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相比于金融危机前,金融危机后智能制造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效应更明显;智能制造主要通过优化劳动力技能结构,即协同中高级技能劳动力和替代低级技能劳动力,推动出口技术复杂度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
国际生产分割对参与国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生产分割的发展可分为内涵型发展与外延型发展两种类型,前者扩大了对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而后者提高了对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基于中国工业部门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生产分割和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生产分割相比,前者对高技能劳动相对需求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发生在低技能行业的生产分割的外延型发展会提高对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生产分割的外延型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分析在经济开放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对中国工业部门1999-2009年间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了经济开放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通过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两种渠道。此外运用3sls和2sls方法从地区和行业两个层面估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FDI和国际贸易等因素对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对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促进了地区劳动生产率;FDI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地区数据和行业数据估计都证实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可通过FDI间接作用和本身的直接作用促进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人口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但这个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模式至今尚无定论。本文首先推导出劳动力结构的影响因素方程,认为其改变受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继而采用198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技术进步方向进行了测算,发现技术进步总体偏向于技能劳动,再进一步运用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这种技能偏向技术进步会使劳动力结构得到优化,是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显著影响因素。此外,教育投入和城镇化水平也能改善劳动力结构。  相似文献   

9.
    
苏永照 《财贸研究》2010,21(1):17-23
借鉴内生性技术进步理论,考察技术进步偏向对中国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短期,技术进步偏向会导致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和低技能劳动者失业率的增加;长期,技术进步偏向会导致中国的产业向高端升级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弱化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限制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加强对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中低技能劳动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劳动力市场极化的现象。本文研究了南北贸易和中国-发达国家间贸易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贸易和中国-发达国家贸易显著促进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极化,其中,中国-发达国家贸易对劳动力市场极化的边际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还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劳动力市场极化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是次要因素,并主要通过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市场极化。  相似文献   

11.
产品外贸是技术外溢的渠道,它能引起技能偏向性技术的改变,从而对劳动力技能产生引致需求.但不同产品之间由于技术差异,对劳动力技能水平要求不同,进而对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整体提升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从而分别考察传统产品对外贸易和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对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不同影响,以及除产品外贸因素之外其它关键因素时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并根据结论为我国改善就业技能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间产品贸易的技术溢出是国际贸易影响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从中间产品贸易及其技术溢出效应的角度解释发展中国家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一方面可以使发展中国家间接地分享国际先进的R&D资本;另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技术学习和模仿的机会。由于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和技术学习的技能偏向性,中间产品进口使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的发展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世界各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继欧美发达经济体之后,中国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工资极化现象.有鉴于此,本文扩展了李嘉图工作任务模型,分析承接离岸外包、常规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以及承接离岸外包引致的技术外溢效应对工资结构的影响.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1)承接离岸外包主要通过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生产率这一途径引致工资极化;(2)常规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同样导致工资极化,并且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比低技能劳动力更大;(3)高技能、中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承接离岸外包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工资极化.因此,政府部门应关注职业供需动向,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有助于中国尽快实现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攀升,而且有助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工资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文献缺乏对全球价值链、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三者之间因果机制的深入研究.基于此,文章首先建立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工资不平等的理论模型,以中国服务业为研究对象,运用VAR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技能溢价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后,主要通过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中介作用来拉大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差距(技能溢价).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高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技能溢价的促进作用最大,中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其次,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最小.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就业培训模式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借鉴国外劳动力就业培训经验,探索就业培训发展对策,以提高就业人员素养和技能,改善就业压力和企业活力.  相似文献   

16.
传统劳动力流动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劳动力候鸟式流动现象。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房租和房价的异质技能劳动力两期流动模型,用于分析城市住房成本对异质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理论推演发现:城市房租和房价的“剪刀差”导致了劳动力候鸟式流动,同时强化了劳动力技能特征的选择。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力一期流入过程中,城市房租不会阻碍劳动力流入城市,从而不产生技能筛选效应;在劳动力二期定居过程中,城市房价会降低劳动力的定居意愿,且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挤出作用更强,进而产生技能筛选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异质技能劳动力流入城市带来的收入改善通常能够覆盖房租支出,但流入城市后低技能劳动力由于难以承担购房负担从而形成候鸟式流动。城市房价对因就业流动、跨省流动和农业户口的低技能劳动力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实施“租购并举”政策,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进而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周庆章 《商业研究》2003,(1):179-181
解决城镇再就业问题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劳动力。研究制定相应策略,培育生产市场。为搞好多种经营,有关部门应积极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待职人员的就业技能,使所有待业人员各发挥其长,在个人受益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城镇家庭调查数据,运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贸易及其引致的技术创新效应对劳动力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从平均工资来看,进口贸易不仅直接有利于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收入,而且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创新效应扩大了技能工资差距;出口贸易本身有助于缩小技能工资差距,但未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创新效应显著影响技能工资差距。从工资分布的不同分位点来看,进口贸易及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低技能劳动力,出口贸易及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对低技能劳动力工资没有显著影响;对于高技能劳动力而言,工资收入位于低端和中间位置的群体更容易从进口贸易中受益,同时也更容易从出口贸易中受损。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改革开放,为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的崛起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农村工业化道路。早期"离土不离乡"的乡镇工业由于农村的"廉价"土地和剩余劳动力造就了西部地区工业化的低成本,而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则使西部地区产业继续保持了这一低成本优势,吸引了东部地区一些重要产业转移和采购。农民以低成本的方式进入了工业部门,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对转移导致劳动力配置对GDP增长的贡献平均在1.5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其对产业结构调整效益的贡献。西部地区实施工业化进程产生了两个结果:一  相似文献   

20.
邵青春  刘赞云 《商》2014,(41):49-49
“十二五”期间,预计我省劳动力供给仍有较大增长,而劳动力需求数量可能小于供给、需求质量将提升,经济与就业关系将出现拐点。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着失业率高,失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等问题。本文从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三方面提出我省经济转型期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发展对策与思路,对于促进河北省经济与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