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有所缓解,但全球经济增长仍未出现明显起色.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复苏的交织阶段,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增加,波动性加大.展望下半年,“稳增长”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适度回补库存,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速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7.6%左右,CPI上涨2.5%左右.应坚持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处理好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关系,着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2007,(1):8
据海外媒体报道,渣打银行在报告中预计中国2007年通胀将上升,并预计中国2007年上半年将加息27个基点。报告称,中国过去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稳定,H2货币供应量年比增幅持稳于17—18%。鉴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稳定,人们可能预计通胀保持稳定,但货币供应组成成分正在发生改变,这将令人担忧。渣打仍然相信中国人民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并承认供应面改善将限制资源价格在2007年上涨。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22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61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利·霍夫鲍尔认为,2014年美国经济预计增长1.8%,失业率在6.1%左右,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通胀水平大概是1.7%。2016年美国预计经济能实现3%的增长,失业率在5.5%左右,通胀水平能到2%的水平。2020年美国长期经济增长将受制于劳动生产率能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上半年经济增速三年来首度放缓至8%以下,面对欧债危机加深的国际复杂的经济背景,我国已将”稳增长“放在重中之重,且通胀回落也为刺激政策的出台留足空间。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加大措施稳定经济增长。从今天起,财富版开设”稳增长如何发力”的栏目,将持续关注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动向和观点交锋。  相似文献   

5.
上半年,福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通胀仍处于低位,投资缓中趋稳,消费平稳趋升,外需缓慢复苏,总需求保持平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持续增长基础不稳、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乏力、信贷供给进一步放缓。预计下半年总需求虽有下行压力,但不会出现大的滑坡,总供给可能有小幅扩张,增长与上半年大体持平,完成全年目标把握较大。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抓好激活企业、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和稳定社会等方面工作,为完成好全年目标任务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当今江苏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江苏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增长速度高位趋稳,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宏观经济运行呈现高增长、高质量、低通胀的理想状态。展望2007年,本文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会发生大的逆转,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预计江苏经济仍将稳定在高位增长区间,经济增长将表现为高位趋稳或小幅回调。2007年江苏在稳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切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继续优化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经济视角》2000,(1):46-47
千年之交,全球经济处于一个低通货膨胀、中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相对平衡的温和态势。预计1999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2.8%,全球经济可望在2000年继续回升,达到3.5%的新水平。美国经济持续增长,预计199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4.2%,实际失业率下降,预计为4.2%,通货膨胀率仅为2.1%,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高增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中速增长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群 《经济月刊》2012,(12):14-14
2012年,在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明显降低后,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稳增长"。这是2010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变化点。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由扩张——撤出,转向保持合理力度。 随着政策调整,中国经济筑底企稳迹象越来越明显。受投资、消费和出口等三大市场需求的影响,预计经济增长回落态势将在三季度基本结束。近期企业订单水平预计将趋于稳定或略有增加,去库存活动将结束,生产活动将趋稳或略有回升。全年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7.5%!8%之间。  相似文献   

9.
《经济视角》2011,(8):7-8
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面临“稳增长”与“控通胀”的双重挑战。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我国政府提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将“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全年国内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0.
邬琼 《发展研究》2022,(12):42-46
2022年,食品和能源是中国物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给中国物价带来阶段性上涨压力。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中国扎实推进保供稳价措施,稳物价成效显著,始终运行在温和通胀区间。2023年,预计中国CPI将维持温和上涨态势,PPI将会由输入性通胀向输入性通缩转变,但食品、能源价格仍存在上涨可能。建议加强重要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发挥好政府对市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衰退,中国经济向好趋稳,但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重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股市和房市泡沫凸显,通胀风险升高。我国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调结构促增长,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高应对通胀预期与压力的能力。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优化刺激内需的政策,促进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动力协调发挥作用,实施创新型经济、绿色增长战略。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动态》2007,(8):20-24
今年上半年内需增长高位趋快,外贸出口持续较快增长,预计三季度和下半年投资、消费、出口三项需求很可能呈现高位趋稳或略有降低的态势,今年经济增长也将高位趋稳或略有降低,全年GDP增长率在11%左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但要高度警惕由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引起的经济泡沫化。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格局已转化为“供求紧平衡、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提高、价格整体攀升”。应实行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引导内外需求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中国、印度及东盟地区总裁金利文1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采取的”稳增长”措施将促进经济在下半年出现回升,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同比增长8%左右。  相似文献   

14.
2015年1月29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4年国内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客货运量和基础设施投资都有所增长,但增速趋稳。客运方面,增速缓中趋稳,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全年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完成客运量220.1亿人,同比增长3.7%,增速较上年放缓1.1个百分点。其中铁路、民航客运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年预计分别增长10.4%和10.1%,公路客运量各月增速则徘徊在5%以下,全年增长2.8%。  相似文献   

15.
《发展研究》1997,(10):3-5
一、国民经济在“稳中求进”指导下,仍延续1996年“软着陆”的态势,保持适度平稳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4%以上。 1997年以来,本省坚持稳中求进的方针,坚持总量平衡、适度从紧的政策,较好地贯彻了中央宏观调控的要求,国民经济运行态势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继续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这说明当前宏观  相似文献   

16.
《经济视角》2011,(7):3-7
通胀:6月CPI或创新高今年3月以来,我国月度CPI增速已经连续3个月位于5%之上。市场分析人士认为,6月CPI涨幅可能超过6%。市场分析人士预计,通胀或将见顶,下半年通胀将逐步回落,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各地稳增长的序幕也随之拉开。宁波、南京、长沙等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地方政策,其中,长沙出台超过8000亿元的投资计划,预计未来五年每年投资额在1600亿元左右,而有消息称,贵州或将出台3万亿元发展规划,拟8月份公布。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处于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从保增长正式转为稳增长、调结构和防范通胀,复杂的经济形势使北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艰难。北方农村地区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受区位条件和发展历史的限制,其经济发展与城区相比,非常滞后。要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就要深入了解北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正杨庆蔚/主编2014年4月出版128.00元展望2014年,新兴市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与2013年持平。在中国宏观经济趋稳、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预计投资市场规模继续增长。股票市场机会不大,债券市场将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平稳增长,但各区域将出现分化;银行理财规模增长速度将放缓,信托业面临转型,而互联网金融产品竞争激烈、风险加大: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或将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潜在增长率已在放缓,根据劳动力、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趋势,预计“十二五”时期年度潜在增长率将进一步放缓至8%左右。2011年产出缺口率说明短期内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物价涨幅将走低。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有短期需求收缩的影响,但主要是中长期潜在供给条件趋弱的结果。宏观经济决策需要适应和确立“中速”增长预期,宏观调控要立足“稳足”,防止“过度刺激”。在短期政策着重“稳”需求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供给政策的中长期效应,注重产业和产品升级,提升潜在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