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投资消费关系失衡的原因和"十二五"调整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消费关系失衡的趋势和特点,认为主要原因是:收入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影响,住宅投资和出口生产投资扩大,以及一些统计偏差.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调整投资消费关系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宏观经济失衡的动因及其调整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昌忠泽 《改革》2007,(9):13-19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内外失衡格局:内部失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储蓄、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衡(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外部失衡则以双顺差为特征。我国经济内外失衡源于其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作出新的选择。单一政策不能解决我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倚重财政政策。鉴于财政扩张与货币升值是一种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根据我国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状况,应建立全国统一性和区域差异性相结合的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整主要从投资、消费、出口需求三个方面进行,这种"重需求侧、轻供给侧"的模式在短期内显著带动了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但在供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弊病,导致需求侧与供给侧的错位,继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由此,文章以供给侧角度出发,通过制度和技术供给两方面分析需求侧的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流动性过剩的深层原因 我国新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国民经济在持续5年1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失衡:即国内储蓄、投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需与外需失衡,经济增长在需求上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在产业上过多地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  相似文献   

5.
刘林 《改革与战略》2010,26(11):36-40
我国已是一个经济大国,内需应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外需快速增长给我国央行货币发行与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带来挑战,使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加剧,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做到良性循环。要建立起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我国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文章在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进行出口战略性调整,"消解并转移"过度的外汇储备,把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政府促进公共消费联系在一起,以此作为有效扩大内需的一种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6.
洪涛 《中国报道》2013,(2):38-39
我国经济正由"投资、出口、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转型。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这一转型,并把消费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国内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引擎地位。2011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1.9%,2012年在55%左右。我国经济正在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经济转型,消  相似文献   

7.
陈南岳 《山东经济》2004,20(5):8-11
在阐述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为什么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解决内需不足和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需要。并提出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原则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现状、度量及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龙  葛飞秀 《新疆财经》2012,(4):18-24,40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需求结构的内外需失衡、消费投资失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失衡的现状,然后从三大失衡入手构建我国的需求结构失衡指数。研究表明,从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的权重来看,内外需结构失衡的权重最大,历年均超过40%。从不考虑权重的失衡指数来看,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主要是消费和投资的失衡;从考虑权重构建的需求结构失衡指数来看,消费和投资的失衡仍旧构成了需求结构失衡的主要部分,且需求结构出现过两次大的失衡高峰期,第一次是1993年前后,第二次是2000年以来。最后结合中国实际和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通常被称为"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对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和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有所不同.近年来,西藏依靠投资拉动,尤其是依靠中央直接投资,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党的十七大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拉动不足的现状,强调"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西藏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选择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西藏近年来内需和外需结构变化以及面临的机遇,提出当前扩大三大需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庆宝  未良莉 《特区经济》2007,(12):257-25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令世人瞩目。本文依据西方经济学各种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扩展的索洛模型,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投资、出口———即"三驾马车"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投资、出口是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持续高速增长的源动力。针对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农村消费市场作为我国扩大消费的主要市场,农民消费情况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总体消费,而家电下乡政策正是调动农民购买家电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电解铝行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原因,我国电解铝产能总量规模依然过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我国铝行业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速度,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导致恶性循环。目前全国主要地区现货铝库存总量保守估计已达到120万吨。高企的库存反映出需求的疲弱。因此,2013年  相似文献   

13.
世界性金融风暴对我国出口造成很大影响,投资扩张又产生许多副作用。在此背景下,研究消费需求,尤其是释放农村消费需求对拉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投资率不断攀升,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已经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这种失衡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将会造成大批生产能力闲置,并由此带  相似文献   

15.
柳刚 《辽宁经济》2012,(9):64-65
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往往会造成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主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成为我国也是辽宁经济的着力点。本文在剖析辽宁省投资与消费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扩大内需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观点与视点     
观点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国宏观经济急需解决两个“失衡”吴敬琏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仍存在很多问题,较为明显的就是两个“失衡”问题,即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这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外部失衡则是指因为长期的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外汇盈余不断增加,使得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形成了资产泡沫。  相似文献   

17.
华民 《沪港经济》2007,(3):11-11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认为中国经济存在失衡现象,导致中国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粗放式增长方式和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前者表现为投资比重过大、消费不足,后者表现为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从而给人民币带来巨大升值压力。为了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外失衡问题,吴敬琏先生主张放弃曾经在东亚国家盛行的出口导向模式,以及西方国家工业化早期以投资为主的粗放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着平稳快速增长势头.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一段时间消费需求难以有较大增长.为了扩大消费需求,应保持必要的投资增长速度,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消除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结构障碍,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世界经济仍处于衰退和低迷状态,而且短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这给我国外贸复苏增加了很大困难。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出现两位数负增长的严峻形势,再度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金融危机、国际贸易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对各国外贸的负面影响都是同样的。在国际经济危机国内化和我国经济运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依靠政府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没有市场驱动的民间投资和企业出口做接续,消费的扩张和政府投资的力度不可能持续增强。在这样的困难时期,必须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刺激力度推动出口反弹,着力推进经济增长向以投资、消费拉动为主与出口驱动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只有竭力摆脱外贸负增长的困扰,才能扎实有效地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期。  相似文献   

20.
[瑞银集团2009年5月]在当前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一个最常提到的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否从出口拉动转变为国内消费拉动?众所周知,相对于投资及出口,国内消费增长较低是中国经济重要的结构性失衡之一。有些人希望中国国内消费能加速增长,以带领地区和世界经济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