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6 毫秒
1.
近代对外贸易将中国传统经济纳入世界经济范围,茶叶是其中最主要的商品之一。结合近代华茶对外贸易的历史过程,文章运用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考察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对华茶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外茶叶贸易中,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洋行与茶栈等中间商共同主导构建了近代华茶对外贸易制度。该制度保障了中间商对贸易的垄断和利益的实现,却阻碍了近代华茶贸易及茶业的发展。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和政府无力对此贸易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致使近代华茶贸易转型与茶业发展更加困难。文章的计量分析也支持了洋行、茶栈主导构建的贸易制度对华茶衰落最具解释力的结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反思,能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生作为最早吸收西方经济思想的群体,为中国经济理论的创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有的研究从不同视角介绍了海外留学生的经济思想,但对于海外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研究相对零散,缺少系统性梳理。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经济思想研究中,近代海外留学生的对外贸易经济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并结合海外留学生所著文献,从内容上简要评述了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包括自由主义、保护主义和有选择的自由(或保护)主义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海关贸易报告和英国领事商务报告为基本史料,对福州近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相关史实进行梳理,从制度变迁的新视角探讨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兴衰缘由.本文认为茶叶贸易的兴衰应该从制度变迁方面去寻找,其它因素只是作为外部原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代中国东南五口的变动因素的分析,可以找出这些口岸近代化的必然性,找出这些口岸率先近代化于全国其它口岸的历史轨迹,为中国东南五口近代化的分析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跃  王大中 《财经研究》2016,(11):19-31
近年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已成为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文章从茶叶贸易中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剖析了制约近代中国出口茶叶质量的关键力量,进而构建了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以分析作为贸易和金融中间商的口岸茶栈对茶叶质量改进的影响。研究表明,口岸茶栈是影响近代中国出口茶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与茶叶质量改进之间是冲突的,因而形成了对出口茶叶质量的制约作用。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口岸茶栈与制茶号(生产者)之间难以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而导致制茶号只能够得到口岸茶栈的短期贷款以保证茶叶数量的供应,而难以获得长期信贷以提升出口茶叶质量。进一步地,文章对近代中国出口茶叶质量低劣的原因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历史分析,发现出口茶叶质量不仅受制于制茶号改进质量的激励不足,而且受到了来自中间商与金融制度的多重信贷约束。此外,晚清政府无法提供有力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支持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文章的结论为当下中国对外贸易“由量到质”的转型和加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已出版了不少部有关中国经济通史类型的著作。在中国经济专史方面探讨专业、商业、田制、税制、外贸、财政、货币等等的专著也不少,甚至对国债、钞券、邮政、物价、关税、合作运动等等的专史也曾刊行,唯独有关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专著却一直是个空白。为什么出现此空白?我认为不外是来自两个原因。一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到解放前夕,尚未形成其完整体系,无必要编写它的专史。二是我国的近代工业虽起步较晚,而封建手工业的存在却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繁荣历程,如再联系到古代青铜器、陶器等的制造,地就得追溯到夏商时代。要编写一部系统的中国工业专史、决不能仅阐述其近代工业,必须对封建手工业和更早的工艺发展过程也有所论述。但是,封建时期的手工业一向包容在商业之内,连古代有名的盐铁制造富豪也被看作是“因通商贾之利”而致富。到战国后期将工商视为“末业”之说出现以后,手工业的发展实况更不受史学家们的关注,此所以历代《食货志》均未给手工业发展情况设立专篇予以表述。因此,在编写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时,对其封建手工业部分之资料的爬梳整理难度是相当大的。至于我国名闻于世的古代精美陶器、青铜器、如无精湛的工艺技巧即不可能制成,这也是编写古代手工工艺发展历史著作的不可缺少部分。但此类史料在我国文献中几乎没有记载,只有通过对现代大量出土文物的验证才能窥见其发展概况。如无大量出土的文物为依据,则夏商和周代前期的此类工艺发展概况已无法知晓,更不谈将它写成史学专著。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若干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史之成为空白实为势所必然。当然,即使在今天要编著一部中国古代工业史仍有较大难度。因为将未经过系统整理的浩瀚文献史料和分散的考古文物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即须具备敏睿的分析能力还得付出长期的辛勤劳动,才可望做出成果。  相似文献   

7.
西方财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历经清末、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几个历史时期,日渐深入。清末,西方财政学的传播基本上仅限于常识层面;北洋政府时期,深入到理论层面;国民政府时期,西方财政学在中国的传播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西方财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呈现出鲜明的特征:首先,瓦格纳强调以财政政策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财政理念对国人的影响特别大;其次,西方财政学的传播服务于近代中国的财政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8.
关于近代中国的史料浩如烟海 ,对它的挖掘、整理与运用均属近代史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 ,其中属于经济史的资料却相对不足 ,上海盛宣怀档案就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宝藏。自 1 970年代以来 ,盛宣怀档案资料丛书已陆续出版 ,它对中国近代经济史与近代通史研究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最近  相似文献   

9.
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证券市场,除了有筹集社会资金推动经济发展的效能外,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变迁,还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结构中的特点和问题。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上出现的几国交易所并存、六次投机高潮和证券市场为政府财政服务等特点,是近代中国证券市场非正常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近代中国证券市场难以正常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特殊商业习惯——企业商号可以直接吸收社会储蓄的传统,同样是制约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尹振涛 《金融评论》2012,(2):104-114,126
虽然中国近代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够成熟与完善,经历了多次金融风潮与危机,但其证券监管制度体系及特点,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本文以中国近代证券市场监管为研究对象,力求从立法和执法两个维度揭示出近代证券市场监管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民营银行业作为近代中国国民经济中发展较为成功的行业,其独特的发展道路说明:银行须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要与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性,银行业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的支持,银行要以工业发展为基础、以信用制度、社会安定为保障等。  相似文献   

12.
王贺雨 《经济与管理》2005,19(11):96-96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一书,可谓是从全新视角下研究近代中国经济的拓荒之作。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讲白银在近代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归纳了中国近代币制的特点。第二章“白银与近代金融体系”谈白银与近代金融体系的关系以及由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派生的银市、金市和汇市。第三章“白银与近代中国宏观经济的变迁”,指出了中国货币不统一、金融体系的财政化和复杂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于 10年前曾著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思想初探———兼论经济发展思想不始于西方近代》一文 ,主要以古代西方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思想为依据 ,论证经济发展思想在西方尤其是中国古代早已产生和存在 ,而并非如有些中外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始于西方近代。有鉴于自那时以来有些学者仍维持其原来的经济发展思想始于西方近代的观点 ,在现在刊登的这篇补论中 ,作者主要从发展经济学学科领域有代表性的学者对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发展思想的界说及有关的论点出发 ,并再一次援引若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思想史料 ,进一步论证经济发展思想不始于西方近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的证券交易所最早出现于清末,既有外商办的,又有国人自办的。它们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尤其是上海、天津等地。就证券监管方面而言,民国时期是以政府对交易所进行监管以及通过交易所实施监管为主要环节。近代中国证券监管体制属政府型监管体制,但政府中未设专门的证券监管机构,而是由主管商业的部门以及财政部来负责。对中国近代证券交易所存续、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战争、通货膨胀、政府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还有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及其兴衰变化等。近代证券交易所在健全证券市场、吸纳游资以及促进工商实业发展上起过一定作用,但也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中长周期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茹 《经济学》2005,4(2):461-490
从鸦片战争到全国解放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如何?一百余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快还是慢?这一百余年的经济史如何划分阶段?本文利用可以找到的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程度、发展状况进行度量和分析,以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的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止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中长周期波动;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总趋势与发展阶段三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6.
上海租界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它是西方的市政策划者带进了近代的技术,通过中国人民的手兴造起来的,它促进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发展,其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但还不能说是中国近代第一城;青岛、大连等城市也应作如是观;至于唐山、武汉,有了近代化的工业基础,铁路建设等,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先进了一步,但是并没有像南通那样整体的、全面的城市建设。一百多年前在工业革命后,西方大城市急剧发展,工人生活状况日益低劣。为了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先是出现一些“工业慈善家”,努力改善工人的生活。例如:罗伯特·欧文在1816年建立合作公社,1824年他…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 ,本文利用 1 90 5~ 1 93 6年的宏观经济数据 ,分析论证了近代中国的银价、汇率和进出口之间的数量关系。数量分析结果表明 :近代中国的国币汇率是由世界市场的银价决定的 ,汇率对近代中国的进出口也是有影响的 ,数量分析的结果说明 ,近代中国的进出口不只是受汇率一个变量的影响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GDP、进出口价格指数与汇率同时影响进出口。本文认为 ,经济史家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有关的结论 ,而不应该用简单的举例法来随意点评经济运行中客观存在的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18.
柯华 《财经研究》2012,(2):134-144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引入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这是传统经济史学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正式制度对近代企业的影响和运用交易成本或产权理论分析近代企业制度变迁。文章在诺思产权—国家—意识形态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企业代替国家为制度变迁的主体,重点从意识形态视角进行研究,并通过对荣家企业的案例分析,为近代企业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内在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盛斌  关永强 《经济纵横》2012,(10):107-109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由梁华博士撰写的《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一书深入研究了近代史中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丰富和深化了近代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资企业"挤出效应"的认识。从经济史的角度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扩展:一是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继续深化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中关键变量的实际效应,揭示其政策含义。二是以历史资料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与理论总结,就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与研究。三是利用典型地区或行业部门的案例,详尽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见解。尝试从近代制度变迁与政府管理作用角度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宏观上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变迁以及政府管理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