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影子银行体系仍以对冲保值及投机型融资为主;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金供需不平衡、信贷规模控制、利率管制下的创新业务突破及金融分业监管. 相似文献
2.
3.
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中国影子银行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和特征出发,在金融创新理论和金融监管思路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认为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树立“有底线创新”的监管思维,对影子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并不断完善其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4.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本文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并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相应模型实证研究两者关系。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相反则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金融监管研究》2019,(10)
本文基于我国168家商业银行2011—2018年的动态面板数据,首先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研究了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后,银行个体风险的变动情况;然后,通过双重差分(DID)模型,分析了金融强监管对不同类型银行个体风险影响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看,金融强监管显著降低了银行的个体风险。此外,以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参照后发现,强监管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较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缩减同业业务规模更加积极,个体风险的下降程度也最大。2017年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后,在降低银行个体风险、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方面效果明显。本文认为,监管政策的制定要注重协调性与渐近性,综合考量各类银行之间的现实差异,以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7.
余梁 《金融经济(湖南)》2014,(6):130-13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体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研究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深入分析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同时在借鉴国外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监管研究》2019,(11)
随着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快速扩张,相关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2017年以来,金融业"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将影子银行相关风险防范推向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中心。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出发,通过梳理主要研究文献,归纳了中国影子银行运作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其主要风险来源,且进行简要规模测算,同时也梳理了针对影子银行的重要监管政策。研究发现中国影子银行主要依托于银行体系,体现为显著的"银行影子"特征,其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隐患。原有监管体系的相关空白导致前期影子银行的无序生长,而随着金融监管趋严和协调力度加大,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开始逐渐收缩。未来应该继续多措并举治理影子银行,推动其逐步转型和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