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寇凤超 《北方经济》2009,(13):30-3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的制度.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之重要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建风 《乡镇经济》2009,25(9):68-71
当前我国正注重用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影响着农村社会,并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首先,对建国后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进行了评述,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存的问题,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周熙 《山东经济》2007,23(4):28-31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是社会资本不断增进的过程。家庭、信任以及非正式制度等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通过诚信机制的构建、强化低保和农村“五保”等非正式养老制度、把家庭养老纳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探索农民工养老社会保险模式,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伍林生 《特区经济》2008,235(8):119-121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张安全网"。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城乡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为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建设创造了历史条件。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建设必须坚持满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需要的原则、城乡平等的原则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建设要做到城乡低保认识上的统一、城乡低保资金筹集的统一、城乡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的统一和城乡低保管理制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彰显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是现代社会的首要价值和基本取向,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农民权益的严重缺失,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从国情出发,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彰显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何帆 《宁波经济》2005,(3):24-26
农村养老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探讨农村养老实现方式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宁波实际出发,总结归纳涉及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相关制度,运用比较分析和实证的方法,找出政策有效执行的关节点,从而提出进一步完善、改进农村养老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曹勇 《特区经济》2008,(9):168-169
和谐社会构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社会冲突也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民间法及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农村社会冲突的特点,提出民间法对农村社会冲突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同样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低保标准的制定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低保资金需求模型,求出农村低保资金需求量,期望能为各地低保标准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曲海滨 《乡镇经济》2008,24(1):15-18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必须以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制度建设来保障农村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民主方式来实践农村社会的和谐,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统筹兼顾协调农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彦荣 《发展》2006,(7):69-7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忽视农村。农村和谐社会是指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一种稳定的状态。农村和谐社会的特征是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与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金吕市金川区作为工业城市,尽管城市人口占绝对优势,但仍然有22.4%的人口在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从金川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农民收入相对较高、农村基层组织相对比较健全这样一个实际出发,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考量,要用系统、全面的视角,才能从根本上寻找到综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晓锋 《发展》2008,(10):103-10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民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该体系中最基础、涉及面最广的制度,也是贫困农民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从甘肃省来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是保障人数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偏低,存在着保障范围小、资金投入少、低保立法滞后等突出问题。多渠道筹措低保资金,加强资金的管理,加快低保立法进程将是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农村低保制度仍存在着保障对象和标准的非科学化、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缺乏法制化的制度框架及管理工作处于粗放化状态等一系列问题.农村低保制度还有许多欠缺社会公平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完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低保制度已进入新的关键时期,农村低保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但其中存在保障对象难确定、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这大大阻碍了低保政策的实施,需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决策,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命题提出的必然性出发,深刻剖析了影响社会和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最后从制度建设层面给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盛吉 《中国经贸》2010,(10):160-16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会工作只有从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出发,找准定位,明确思路,才能发挥优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谢玉申 《特区经济》2007,(7):120-1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正问题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我们必须从源头出发,从制度安排上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让农民享有平等的权力,承担合理的社会负担,享受应有的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7.
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涵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等院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中担当重任。  相似文献   

18.
徐健 《北方经济》2006,(3):33-3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低保制度和低保福利侵占 1.低保制度。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进程,城市贫困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为缓解城市贫困问题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的潜在威胁,1993年起,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  相似文献   

20.
曲顺兰  陈欣  罗微 《山东经济》2010,26(3):118-123
农村低保标准测算是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基础工作,当前我国农村低保标准测算中存在制定方法不科学、缺乏制度化的调节机制、保障标准总体偏低等问题。低保标准测算应坚持最低生活需求原则、属地原则、动态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结合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综合采用生活需求法和恩格尔系数法测算山东省农村低保标准,可以发现现行低保标准总体过低,尚需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