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司僵局是公司治理和公司司法实务的一个难题,新公司法第183条为其解决指明了司法解散的救济路径。但是该条规定太过原则性,相关细节并不详实。文章就第183条中"严重困难""重大损失""其他途径"等规定提出质疑,并对该条文没有明确的被告主体、股东持股时间限制和善后清算程序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合理期待理论在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中的实践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公司法》第183条对公司司法解散有过明确规定。虽然这一规定对公司法体系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运用中,在处理诸如预期改变或者因继承、受赠而获得股份的问题上,现有的法律仍将眼光放在投资时间这个相对较狭隘的概念上。对此问题,法律应更多地考虑公司经营管理情形的改变,从而保护小股东的合理期待权。  相似文献   

3.
肖丽娟 《金卡工程》2010,14(7):192-193
实践中,一些股东人数较少的具有极强"人合性"的有限责任公司经常会因为股东之间信任的消失,导致股东间继续合作的可能性消失,进而致使很难形成有效的公司决策,公司一度陷入瘫痪状态,即呈现学界所说的"公司僵局"状态。我国在《公司法》修订之前,对"公司僵局"能否依据司法解散程序解决没有规定,但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对"公司僵局"的解决提供了司法解散的途径,这为打破公司僵局提供了破冰之路。本文从案例入手,对新《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僵局的解决办法进行详尽的分析,提出其在运用中存在的缺陷,并指出在实践中应该更多的利用司法解散之外的途径来有效打破"公司僵局"。  相似文献   

4.
2005年《公司法》确立判决解散制度填补了我国公司立法的空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对该制度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细化,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尚存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对公司僵局、股东利益和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判决解散的司法适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解散的条件,都是全体股东合意的结果或是全体股东都不可抗拒的原因,依据这些条件行使公司的解散请求权,没有过多的法律障碍一但是如果公司部分股东以公司不能实现其目的而起诉要求解散公司,则需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公司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公司的解散和成立一样,是《公司法》中应规定的内容,本文对公司解散,特别是公司司法解散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公司司法解散的类型、原因、效果、原被告双方及其管辖权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广文 《金卡工程》2010,14(8):208-208
我国公司制度建立之后,各种公司组织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公司大股东压制中小股东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并在各种公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鉴于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5年10月27日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公司法》,并于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在新通过的《公司法》中,相对于之前的《公司法》作了较大的修改,在原来总共229个条文中,删除条款46条,增加条款41条,修改的条款达137条。旧《公司法》对股东权益方面条款较少,并且往往只规定"应当怎样",但缺乏"违反了怎么办"的条款,特别是缺乏有关司法保护的相关规定,使得弱势股东或者受到损害的股东无法启动诉讼程序保护自己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净资产不能全额折股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财会学习》2011,(10):66-68
PREFACE/前言《公司法》第九十六条规定:"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净资产折股是股东的出资行为,其立法目的是让有限公司股东成为股份公司股东。根据《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股东只能以符合法定出资方式的资产出资,但《公司法》并没有明确在净资产折股中股东的出资方式是什么以及净资产能否全额折股?文章从分析净资产性质入手,通过对净资产折股进  相似文献   

9.
韩玲   《安徽农村金融》2006,(6):75-76
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在公司的设立、经营、治理乃至于公司解散清算等方面放手鼓励公司与股东自治。新公司法给公司章程赋予了更大的个性化空间,允许公司及其股东对公司章程作出个性化设计,使许多原来的强制性规范变成了任意性规范。新公司法中“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任意性条款有40多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司法》第177条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第180条规定:公司提取的法定公益金用于本公司职工的集体福利。以上规定是我国公司法所特有的。笔者认为,上述法律条文尽管体现了我国注重保护职工利益的宗旨,但并不合理。公司的税后利润归公司股东所有,公司股东对公司的税后利润享有法定所有权。所有权包含了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强制公司提取法定公益金是国家对股东行使税后利润所有权的限制和剥夺。如果公司法定公益金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由于职工集体福利…  相似文献   

11.
杨心刚 《金卡工程》2009,13(4):158-158
我国《公司法》第76条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此规定弥补了以往立法中的空白,旨在保障继承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司运作的效率。但是,《公司法》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自由继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保护,不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股权继承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当公司陷入僵局时,解决股东矛盾和减少投资风险的理性选择之一是解散公司。笔者以司法解散为视角手,讨论了我国法律、司法解释对公司司法解散的条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111条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在新公司法推出之前, 这是我国公司法中与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最为相关的规定, 但实质上关于该条是否涉及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新公司法经过此次全面修订,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相对清晰了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了公司的内部监核程度,突出了股东的话语权和诉权对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能起到激励投资的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有限公司因职工购股时承诺将离职股东除名案例,探讨在我国现行公司法未规定股东除名制度的情况下,法院对此类诉讼案件应当作何处理。文章比较了世界各国公司法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事由的规定,从理论上指出公司除名权所要权衡的是公司内部治理权力和股东固有权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法律缺位情况下,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对其作出限制,以"重大性"标准为适用条件遏制大股东权力滥用,防止股东除名权成为股东压迫的工具,也期解决司法审判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有限公司因职工购股时承诺将离职股东除名案例,探讨在我国现行公司法未规定股东除名制度的情况下,法院对此类诉讼案件应当作何处理.文章比较了世界各国公司法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事由的规定,从理论上指出公司除名权所要权衡的是公司内部治理权力和股东固有权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法律缺位情况下,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对其作出限制,以“重大性”标准为适用条件遏制大股东权力滥用,防止股东除名权成为股东压迫的工具,也期解决司法审判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周旭 《金卡工程》2010,14(3):205-205
我国《公司法》第183条及司法解释的公司僵局的司法介入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尚不够健全,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同时要大胆借鉴境外的成功经验,使之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7.
新《公司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施行。新《公司法》主要从产权的角度规范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必然会引导公司实质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其公司相关利益人财务关系的进一步明确,势必会为注册会计师执业提供良好环境。不仅如此,新《公司法》一些关键条款的变化和创新,也会直接影响着注册会计师行业。一、全面强制审计的影响新《公司法》第29条规定:“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第63条规定:“一人有限责…  相似文献   

18.
唐静 《金卡工程》2009,13(3):115-115
股东出资对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存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对于缴纳出资与公司股东资格取得的关系,各国立法大多未作明确规定。我国新《公司法》对缴纳出资与股东资格取得的关系规定的比较原则,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30个汉字与2700亿元银行资产
  公司为股东担保,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这样的表述,早在1993年《公司法》颁布时,第六十条第三款就已经写明,只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直到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明确指出:“董事、经理违反《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才令人吃惊;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中国工商银行诉中福实业公司借款担保纠纷一案,把这一条款进一步演化成现实的案例后,就对债权人、尤其是商业银行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王磊 《金卡工程》2009,13(3):98-99
本文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我国建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迫切性出发,对我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公司法法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论述,论述的角度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和适用范围,适用要件包括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适用范围主要为资本显著不足、利用公司规避合同及法律义务以及股东与公司间的人格混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