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科技合作论文成果的国际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科学引文索引对中美合著科技论文进行了国际比较,从历史的角度(1978-2007年)和现实的角度(2007年)分析了中羡科技合作取得的论文成果,表明了中关科技合作对中国改革开放及科技发展的贡献,揭示了中美科技合作在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美国对外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地位,试图为我国制定全面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美签署关于我国加入WTO双边协议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有利于我国面向21世纪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美达成双边协议,进一步增强了全世界对我国继续改革开放的信心,有助于树立我国改革开放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利于为我国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处于困局之中,为推动中美关系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必须发掘新的合作增量,重新拉近中美经贸合作的纽带。其中,能源合作是中美最具发展潜力的合作领域。中美两国通过能源贸易、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既有利于缓解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也有利于推动两国资本更加顺畅的双向流动,更有利于形成中美两国密切的产业互补关系,推动两国在经贸领域实现互利共赢。未来我国一方面要加强与美国能源合作,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能源进口多元化、推进能源进口人民币定价、关注能源价格变动、创新能源技术,最大限度降低我国能源风险,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4.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以及民间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还很不完善。为了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金融支撑,本文在剖析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行业的国际化正成为我国改革和开放的重点,金融服务业也在开放的同时面临着竞争和挑战。本文通过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计算、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计算以及二者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在开放环境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状况,以及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WTO与中国金融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斌 《资本市场》2000,(2):21-24
<正> 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与中美WTO双边协议 1997年12月,WTO通过了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又称日内瓦协议),将全球95%的金融服务贸易纳入自由化进程。内容为: 1.各国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规则运行; 2.外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市场进入权; 3.取消跨国界服务的限制; 4.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50%。 1999年3月,84个国家和地区又签署了“第五议定书”,开放各自的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 1999年11月,中美签订WTO欢边协议,我国金融业开放的条件是: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金融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金融服务日趋便利化和多元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为促进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进一步加大的金融服务需求。现在我国的民营金融服务由于多元化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的存在也呈现出来比较鲜明的差异性特征,因此,只有对我国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化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和欧洲一体化水平持续提高,数字领域已成为中欧政策对话的重点、产业合作的关键纽带和科研交流的前沿窗口。但是,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受产业实力消长、俄乌冲突、中美竞争等因素影响,欧洲不断推进战略自主,构建“数字主权”和“技术主权”,中美欧三足鼎立的国际数字发展格局正在日渐呈现。当前中欧在数字领域的合作正持续深化,新形势下我国亟须调整优化对欧数字合作策略,在管控分歧、管理预期上采取更主动姿态,以扩大开放和优化公平竞争作为突破口,牢牢把握6G等数字技术标准、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业数据空间、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等合作方向,积极构建中欧数字合作新框架,力促中欧数字合作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0.
于金平 《经济论坛》2009,(21):17-19
随着中欧经贸关系的加强以及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欧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中欧金融服务合作项目的开展,中欧财金对话、中欧峰会及中欧领导人会晤的召开,不断的促进中欧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签订的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监管合作协议更是实现了双方金融的互动与交流。中欧金融合作正在双方的持续努力下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1.
中美能源合作的成就、分歧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美建交以来,能源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但中美之间能源合作的分歧始终制约着双方能源合作的顺利健康发展。如何化解中美能源合作的分歧,本文从分析中美能源合作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入手,提出了深化中美双方今后能源合作的对策,以利于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为中美能源合作奠定更有建设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我国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亚欧经济一体化、实现包括中亚在内的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创造了新契机。目前,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尚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不完善、贸易投资结构不平衡且经贸依存度低、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未来应在基础设施、制度软环境、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及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等方面继续加强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美建交之后便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目前科技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美科技合作划分为“起步与发展-波折-深入发展”3个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中美两国科技合作的背景与动机、形式及特点,最后分析了中美双方在合作中的分歧。  相似文献   

14.
在多边气候合作遭遇困局的背景下,外界期待中美双方能在气候合作上有所作为。随着中美两国国内社会经济变化,以及"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机制的协调作用,尤其是2014年11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发布,开启了两国气候合作新篇章。文章考虑气候危机和强化与美合作,尤其是中国当下社会经济新常态下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和国内外减排压力,结合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合作现状,立足中美气候合作背景、可行性和挑战进行分析,借鉴美国对外环境合作实践、中美碳交易实践以及能源贸易问题,提出了"债务转为技术"模式、省市碳交易市场合作、强化能源贸易合作三个潜在合作方案,以期为后京都时代中美气候合作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关建交以来,能源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但中美之间能源合作的分歧始终制约着双方能源合作的顺利健康发展.如何化解中美能源合作的分歧,本文从分析中美能源合作存在的障碍及其面临的挑战入手,提出了深化中美双方今后能源合作的对策,以利于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为中美能源合作奠定更有建设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雨涵  任拓 《城市建设》2010,(3):376-376,378
中美建交以来,能源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但中美之间能源合作的分歧始终制约着双方能源合作的顺利健康发展。如何化解中关能源合作的分歧,本文从分析中美能源合作存在的障碍及其面临的挑战入手,提出了深化中美双方今后能源合作的对策,以利于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为中美能源合作奠定更有建设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美国拜登政府的政策微调为中美科技合作打开新的机会窗口,美国部分自由派智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中美科技合作新框架。对中美科技合作新框架进行了分析,并在其框架上延伸出技术“竞争性”和“公益性”的新评估维度,提出恢复中美创新与战略对话,重启原有合作机制;加强中美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合作;重点围绕全球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等领域寻找双边合作契机;确保“挂钩”领域稳定合作,力争稳住优势领域等相关对策与建议,尽快推动构建平衡、可持续的新型中美科技关系,实现中美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3,(9)
改革开放的大潮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向前发展。我国石油工业,早在1979年就开始与外商接触,进行合作开发最先起步的是中国与美国石油公司,采取在勘探阶段由美商独担风险,发现油田后双方联合开发的办法。外商除回收勘探开发投资外,按参与开发投资的比例获取分成油。这种合作方式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石油公司颇具有吸引力,经过多轮招标,我国油气开发成果显著。不久前,本刊记者就中美石油领域合作的若干问题采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汪巍先生。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发,金融先行,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浦东勾勒的前进方向.可以说,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体系之龙头,而围绕金融服务创新、加强核心业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则是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汪巍 《经济师》2015,(3):110-111
中美金融合作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美资银行在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一进入中国很快便盈利,现美国金融机构普遍看好中国金融市场,美方愿加强同中方金融机构的交流;中国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则与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国外诸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使国际金融业务逐步走向国际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