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也成为和石油、矿产等同样重要的战略大宗商品,然而中国同样面临着碳定价权缺失的尴尬局面。本文首先分析了碳市场的发展以及中国碳市场定价权缺失的现状,其次从大宗商品定价权影响因素出发,探讨了碳市场定价权缺失的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最后指出金融支持是争取碳定价权的重要手段,并对中国碳金融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碳交易机制日渐成熟;与此同时,碳交易风险不断加大,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国际碳交易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网络钓鱼欺诈、增值税舞弊、利用碳交易洗钱、内部交易与操纵市场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风险,国际上采取了共同注册制度、碳身份证明、碳税的反向征收等主要监管手段。上述监管手段将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碳交易体系的运行机制目前已初步形成,但由于金融和市场交易机制尚不完善,碳交易体系仍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通过分析国内碳交易建设的成效与不足,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完善碳交易推广运行制度、规范碳市场交易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搭建全国统一碳信用信息平台、完善碳交易主体信用监管机制、创新开发碳普惠、碳票和东—西部碳交易流通等对策建议,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探索和开发新的应用场景是关键。在梳理货币国际化历史规律、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和国际碳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应抓住当前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的机遇,促进人民币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广泛应用以构建“碳人民币”体系,发展人民币的网络效应,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动能。考虑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和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当前依托国家碳市场和现有区域碳市场构建“碳人民币”体系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联合内地区域碳市场和香港地区碳市场作为“碳人民币”体系构建的切入点,制定碳市场国际化发展路径;二是完善机制体系建设,增强碳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动能;三是应对绿色贸易规则,持续扩大“碳人民币”体系的内部动能,为促进区域内碳市场整合优化、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碳金融交易中的应用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置供给国,碳交易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我国的碳交易还处于刚刚兴起阶段,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先介绍了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发展现况,然后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最后对我国碳交易市场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7.
《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零售类、投资类、资产类和保险类碳金融产品不断涌现。碳保险作为绿色保险的一部分,其财产险属性在分散碳交易风险、碳资产损失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碳保险发展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当前国内外主要的碳保险产品种类及其运作模式,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碳保险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宗商品市场与股市、债市的互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票、债券与大宗商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次序:债券领先于股票,股票领先于商品,这样的顺序得益于金融市场本身的经济晴雨表功能。本文通过协整、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等时间序列方法,找出其中的互动脉络,探讨如何运用这种关系进行资产配置。  相似文献   

9.
管清友  魏政 《银行家》2011,(2):99-103
过去几年,全球流动性问题成为各界研究热议的焦点,很多学者对全球流动性及过剩问题给予了定义和解释,尽管还存在很多分歧,但就形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却基本达成一致:即发达国家以低利率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增加是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以来,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长时间背离,在2016年年初和2018年年底又分别出现再聚拢和再分化的现象。针对这些事实,本文提出,工业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是初始诱因,直接影响PPI,而劳动力市场的摩擦使得PPI向CPI的传导不畅,甚至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出现二者反向变动的情况。在对特征事实进行初步的挖掘和分析后,本文在新凯恩斯框架下建立DSGE模型,引入"上下游垂直生产结构""大宗商品作为生产要素""劳动力市场摩擦"三个重要假设。本文模型可以重现特征事实,印证机制。模拟结果发现,大宗商品价格的负向冲击使PPI下降,上下游劳动力市场的摩擦使PPI对CPI的影响非常有限。然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后的收入效应和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的反应会提升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从而拉高了CPI。最后,本文通过福利分析对比了盯住PPI和盯住CPI的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政策应重视对PPI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经济迅速增长,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气候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为保证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满足人们改善生存环境的需求,全球各经济体逐步实施建立碳排放交易所的计划。本文探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格局并选取全球最大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为例,使用小波分析、VAR模型研究了其市场运行机制、价格波动规律以及市场有效性。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价格受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投资者对碳交易市场发展预期的影响较大,欧洲碳交易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2020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持续深入推动我国碳市场体系建设。本文基于我国碳排放基本情况,从全球碳交易大背景入手,深入剖析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以欧盟经验为鉴,得出深化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探索意见,切实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深圳等一大批碳交易试点工作的顺利展开,国内各大银行也嗅到这一商机,欲图“淘金”碳市场,纷纷推出碳交易服务。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温变暖使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变得十分必要,由《京都议定书》催生出来的以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为主的国际碳市场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本文从经济理论出发,分析了国际碳市场的形成基础和运行条件,通过对该市场现状的研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并对我国如何发展碳市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骁  张明 《上海金融》2022,(9):22-3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助力中国实现高效减排、推动“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工具。碳市场通常采用“上限与交易”的设计框架,主要机制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设置、总量设定、配额分配、交易机制及违约惩罚五个方面。目前,碳市场已在全球多个区域得到广泛运用,其中,欧盟碳市场是全球最早建立也是发展最成熟的碳市场,美国RGGI、美加WCI及韩国碳市场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当前中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且需兼顾减排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这形成了中国碳市场基于碳强度的总量设定,以及“基准线+预发放”的配额分配特征,同时,市场还存在参与主体相对单一、金融工具应用不足等问题。上述特点造成国内碳市场交易“潮汐现象”严重、碳价波动剧烈等状况。本文提出了对中国碳市场发展的五点建议:加快建设碳排放数据体系,推动非履约机构与个人相关细则出台,引入碳金融衍生品,出台全国碳市场稳定调节机制,布局研究碳市场跨境连接方案。  相似文献   

16.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的碳交易市场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并日益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碳交易市场,走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前面。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构建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介绍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特点,着重分析了国外主要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构建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LA-VAR方法和CCF方法,对大宗商品价格与中国银行信贷市场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是存贷比、短期贷款利差、中长期贷款利差、总贷款余额、短期贷款余额变动的单方向原因。作者利用协整检验、VEC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影响。本文针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监管提出了两条政策建议:一是密切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并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区间,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应纳入大宗商品价格。  相似文献   

18.
“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碳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的分配进一步加剧碳交易市场的潜在风险,因此,构建完善的碳市场监管体系十分必要。自律监管模式发挥着政府监管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发挥行业本身优势,强调简政放权,放松行政管制,释放金融自由,是对政府监管死角与漏洞的重要补充。当前,我国碳市场自律监管模式存在法律依据位阶低,自律监管模式定位不清晰,监管模式相关制度规则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建议通过构建专门性法律规制体系,厘清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的界限,健全行业自律监管模式程序性建设以及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等完善碳市场交易体系,为中国碳市场行业自律监管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已经对多国造成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为揭示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机制,采用基于广义方差分解的动态溢出指数方法来测度不同时频下期现货市场对我国物价水平(CPI、PPI)的波动(收益)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商品期现货市场均存在时变波动(收益)溢出效应,其主要受到自身波动(收益)的影响;全球性重大危机加剧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总体波动(收益)溢出效应。国外商品期货市场对我国商品期现货市场存在明显的净溢出效应。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在基于波动的连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会重点对PPI指数产生波动溢出影响。国外商品期货市场在基于收益的连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会重点对CPI指数、PPI指数产生收益溢出影响。国内外商品期现货市场对物价的溢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不同时频下国内外商品期现货市场对物价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周期频率越长,各市场对物价的波动溢出效应越大,而收益溢出效应越小。在治理通货膨胀上,需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放在抑制PPI过快上涨并向CPI传导上。  相似文献   

20.
碳交易已成为各国温室气体减排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未来减排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挑战。根据2011年11月9日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我国将建立碳交易市场。社会各界对我国碳市场构建存在诸多观点,其中有些值得商榷。本文基于碳交易性质的认识,对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