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雅文 《生产力研究》2004,87(12):15-16,30
新制度主义内部有关国家理论的分化是相当明显的,不能一概而论。文章区分了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中国家理论的异同,分析了经济利益、社会风俗习惯、文化意识等因素对国家起源和发展的影响,并对政府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变迁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新制度主义”这个词在政治科学中的出现频率已经越来越高。然而,对于什么是“新制度主义”,它与其他分析途径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对于它做出了哪种承诺或者说要揭示什么的问题等,却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混淆。本文拟通过检视新近文献,对上述问题做出初步回答。事实上,在过去的十五年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分析途径。即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本文简要描述了每一个流派的起源,指出它们在分析社会和政治问题时的独到视角。从而寻求每一个流派是否有向其他两个流派学习的可能,并在结论部分讨论这三种视角的整合潜力。  相似文献   

3.
新制度经济学的新发展与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新制度主义在发展中都因为缺乏现实性、历史性和社会性而受到批评.面对相似的问题,经济学领域兴起了以青木和格雷夫为代表的比较制度分析,政治学领域兴起了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本文从制度观、制度对行为的影响、制度的变迁、过去的制度对现在制度的影响、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制度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对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进行了比较,就未来制度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姜楠男  王磊 《经济师》2008,(1):25-25,76
文章在简单介绍新制度学派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在理论渊源、制度分析方法、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这两个流派的差异进行比较论述,并对两个流派的理论进行简单的评述,从而对这两个流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对制度经济学的理解更为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5.
新制度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古典主义就经济论经济和忽视制度作用的缺陷使人们开始关注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肯定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创立了产权理论和寻租理论:其主要缺陷是将产权的重要性绝对化了。新制度主义制度观和马克思主义制度观的区别在于分析层次和理论基石都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新旧制度主义思想都把制度包括在经济学的研究中 ,但它们的哲学和方法论明显不同 ,在理论倾向和价值偏好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 ,是正确考察和借鉴制度主义思想的重要前提。本文从理论结构、方法论、立论基础和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7.
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分析方法是西方制度经济学研究最基本的两个分析范式,一般来说老制度经济学主要运用整体主义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主要运用个体主义分析。由于制度本身兼具整体性与个体性特征,制度分析无法避免从整体到个体和从个体到整体的过渡,单纯遵循任何一种分析范式,都会出现理论逻辑上的跳跃,这也是目前多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大缺陷。只有在方法论上将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充分融合,才能进一步开辟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既定制度下个体理性行为的学说,而社会制度的确立原则不同于属于个体的行为原则,因为社会制度涉及到众多社会性因素。不幸的是,流行的新制度主义恰恰舍弃了包括伦理、历史和权力等社会性因素,而试图把制度分析纳入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它或者基于博弈均衡来分析和解释那些正式规则,或者基于理性建模的互动行为分析来构设社会制度。正是基于这种抽象思维,新制度主义必然不能真正剖析制度的产生和演化,舍弃权力结构的博弈均衡所构设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9.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为什么是适用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在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纲领进行简要概括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理论范式固有的局限性即其只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的微观制度分析,而不适于研究宏观视野的制度变迁历史过程。文章还讨论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适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1.在市场经济的限度之内,“个人理性主义”的假设前提有暂时的合理性;2.边际分析方法适于渐进式改革的特征;3.中国经济改革的后发性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青 《经济研究导刊》2011,(22):235-236
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组织社会学已经发展出了诸多理论流派。试图从社会学想象力的角度对代表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的几个理论流派进行梳理,以期从对组织中个人的理解和定位来把握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主要以科学管理主义、新制度主义和决策分析学派为分析对象,从行动者的理性和能动性两个维度,讨论三个理论流派对于组织中的人的定位和看法,从中洞见组织社会学的社会学想象力。  相似文献   

11.
制度分析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政治学等重新发现了制度对解释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了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范式。基于共同的逻辑起点、行为假设和理论工具,制度分析范式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分析途径,如嵌入性制度分析、立宪制度分析、比较制度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多中心制度分析等。制度分析拓展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增强了社会科学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囊括到制度分析中。  相似文献   

12.
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与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制度分析的严重弊端密切相关,同时与反凯恩斯主义,以及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不无联系。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评和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较一般的意义上研究制度及其功能。新制度经济学在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理论等方面都有学术意义和贡献,同时也存在理论误区和局限。  相似文献   

13.
凡勃伦制度主义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制度主义的开创者,凡勃伦留下了宝贵的制度主义纲领。但凡勃伦的继承者们逐步偏离了凡勃伦的本能—习惯心理学与涌现哲学基础,二战之后,随着制度主义的衰亡,凡勃伦制度主义也随之湮灭。随着近年来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涌现哲学的发展,内生偏好、场景理性、本能—习惯心理等凡勃伦制度主义的传统命题又一次得到了支持,使凡勃伦制度主义有了复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学中对人性的假设存在“有限理性”与“无限理性”的假设,在制度经济学中,“有限理性”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三大理论基石之一。而知识和制度都与“有限理性”假说存在密切的联系。作为制度设计的理性假设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包括人的理性能力究竟有多大;另一层含义是,人的行为是否一定可以根据行为规律做出推断,根据过去的行为对未来做出推断。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限理性是制度产生的前提,制度可以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相似文献   

15.
郭伟和 《开放时代》2009,(10):96-105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推行的中国乡村民主自治政治建设基本上建基于制度主义的后设理论。它强调制度建设、行政推动和制度归因。制度主义理论家族包括两大类成员:一类是结构制度主义;另一类是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结构制度主义假设了传统一现代的二元对分,套用现代理想类型,来分析乡村发展诸问题,却难以提供制度变迁的具体的路径和方式。理性制度主义虽然指出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来克服搭便车问题,但是自身却难逃制度理性和行政代理人利益理性的悖论。实践取向的能力建设方向,建基于当地村民的地方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基础上,围绕着实践中的问题,在外部专业人员协助下,通过行动反思,来融合传统资源和现代制度,寻找乡村发展和民主自治的出路,或许这才是跳出制度主义困境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6.
制度变迁与国家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国平 《生产力研究》2005,(5):17-18,21
本文主要是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与国家关系理论的一个回顾、整理、概括。本文的基本思想是:国家(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绩效的保证,又往往是制度低效的根源。在这一逻辑下,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制度变迁的两种形式以及国家在这两种形式中的不同作用,最后,提出制度变迁与国家关系理论对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学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全面总结了新制度主义在比较政治学中的应用,即历史制度学派。文章首先讨论了历史制度学派是如何定义制度以及如何用它进行分析的,接着梳理了历史制度学派的基本特征和进行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最后讨论了历史制度学派研究的前沿问题,集中分析了制度的动力以及在政策形成与变化过程中制度变量与观念变量的互动两个问题。文章认为,历史制度学派的理论地位在于对中现层次的分析,其使用的中现变量把对政治经济发展的一般解释模型与随机因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弥补了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前主要的非主流经济学之一,制度主义主干理论包括工具—仪式二分法、价值评价理论和经济权利理论三个方面,这赋予制度主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但是内部和外部原因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困境,有必要对其理论进行扬弃,重新唤起其主干理论对现实的批判精神,特别是对资本主义中的仪式锁闭展开分析。而认清资本主义仪式锁闭的性质、特殊防护方式及其核心,对中国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现祥 《经济评论》2004,(5):50-53,62
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基本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不变硬核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成本以及产权的约束 ,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它们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硬核 ,如理性选择模型。同为制度经济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派没有任何理论渊源关系 ,但是他们都关注制度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模型化、强调历史的作用、注重制度差异的研究及用制度方法解释发展差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孙凤仪 《财经科学》2006,(12):59-64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整体来看,马克思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分歧的根源是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个体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