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审视中国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为谋求长治久安,周的统治者继承了夏启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为修补神权政治学说的缺漏,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德主要强调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爱护百姓,做有道明君。而“明德慎罚”则要求首先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上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即“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结合起来,形成了“礼”“刑”并举的宏观法治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具有重刑轻民、诸法合体、司法与行政合一、重礼轻法、德主刑辅的主要特点。面对几千年形成的法律文化,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克服传统法律制度因社会制度所限存在的固有弊端,继承优秀的传统法律制度、思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李芸  赵玲 《科技与企业》2011,(16):43-44
韩非的法治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非常实用。结合韩非"法"、"术"、"势"的思想,从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赏与罚;企业管理的策略——用人之道和企业威信的建立——除奸、防小人三个维度出发,以史为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现代企业优质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4.
黄华喆  王晶 《企业导报》2012,(24):253-254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法律思想居于主流地位,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礼治"中的民本思想、"德治"中的德主刑辅、"人治"中的贤人之治,对现代法治和德治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法制的建设,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德治国必先以德治党,是治国必先治党的重要思想的逻辑延伸,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执政经验的重要总结,是中国共产党迎接挑战的现实选择,是解决"四风"、凝聚正能量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6.
人民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主体和根本立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法律效果由人民评判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这种深厚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价值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对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传承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本思想的继承。积极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要以科学立法推进民主建设、以为民执法促进权责统一、以公正司法坚守公平正义、以全民守法共造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7.
近期,依法治国、依宪执政成为政界、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而在"历史"这本教科书中,不难发现我国传统的法治思想、法治理念对于今天我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建设都能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法治思想各有建树,基于此可以为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毛野德做好公仆黄学堂毛野德好书记,党的宗旨牢记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心里装着老百姓。毛野德好公仆,甘于奉献尽职责;勤政为民工作实,两个文明创佳绩。毛野德好表率,公私分明讲廉洁;律己敬民严要求,俭朴奉公高品德。毛野德好榜样,省地党委发号召;爱岗敬业兴审...  相似文献   

9.
赵保胜 《活力》2004,(11):49-50
处于社会转型的我国当代社会,法治必须与德治相结合。依法行政必须与以德行政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法治之根深入到我国丰厚的德治文化的沃土之中,形成一种新的法治文化,才能克服西方社会法治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才能使我们国家真正走上法治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邹潇 《活力》2005,(2):96-97
处于社会转型的我国当代社会,法治必须与德治相结合。依法行政必须与以德行政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法治之根深入到我国丰厚的德治文化的沃土之中,形成一种新的法治文化,才能克服西方社会法治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才能使我们国家真正走上法治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6,(10):248-250
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德育面临的共性问题的分析,提倡借助村规民约以及道德约束这只"无形的手",建立由政府主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新时期农民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作用助推村规民约的实效性,将法治与德制完美结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越 《河北审计》2002,(1):32-33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思想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党和国家在世纪之初及时地提出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不仅为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路线保证。从中外法学的历史来看,法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一个理论热点,早在2000多年前,《论语.为政》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  相似文献   

13.
黄鹏程 《价值工程》2010,29(3):129-129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德治校,以德示教,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民生改善问题,首先要认识和了解民生问题的思想渊源,并结合古今中外民生问题的思想精华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来领悟民生问题的本质内涵,弄清"为民发展"和"靠民发展"的关系,把握民生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不同派别之间相互借鉴、批判和融合的多元化的思想。传统德育具有以人性论为逻辑出发点;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知行合一"和"自觉与规范教育"完美融合的德育方法等特点。传统德育显示出了愈久弥新的智慧传承,是我国现代德育继续发展和创新的思想根基,对现今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就经国纬政,政治理论家都有自己的理想模式和法权根据。儒家理想的政治模式是"王道"政治,以德服民,以诚为体,以仁为用,法家反对守旧的"法先王"理论,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因而应当顺应时代,变法革新。  相似文献   

17.
沈家本主持的"清末修律运动"是我国法制近代化的肇始,在修律的过程中沈家本一面修订旧律,一面大量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与制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移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仍然面临着与沈家本修律时同样的问题——法律移植及其本土化。沈家本的法律移植思想尤其是对待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态度对我们的法治建设中如何对待法治本土资源有很大的启示。他形成的一系列的法律移植的原则与法律移植的方法对我们的法律移植工作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的铸魂育人,国家非常重视,并不断改革优化其概念内涵和实践方法。因此,以铸魂育人为基础的教育行业创新和改革成为当代主要的命题和任务,贯彻铸魂育人成了中心思想,同时这是新时代深化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创新进程。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会理论是党建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采取措施落实法治社会理论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宋晓慧 《企业导报》2012,(14):239-240
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基人。《政府论》是他的代表作,是集中论述自由与法治思想的一部著作。本文论述洛克法律思想中的自由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洛克独特的法治理论,简要地描述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对特权问题进行简要分析,认识到法治与暴政势不两立。他的这些法治思想对于现代我国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20.
正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力量的约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任重道远,需要自律,更需要具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他律"。城市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广大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广大市民的自觉、自省、自律。只有每个人坚持严于律己,注重检讨自我,勇于修正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提高文明修养的境界和水平。但是,文明习惯的养成仅仅依靠"自律"远远不够。人是有惰性的,人是需要他律的,人是应该有所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