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经济深度嵌入和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金融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给金融产业安全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一定数量银行的破产不可避免。尽管困境银行的市场退出,有助于维护银行业整体的稳健运行和有序竞争,促进金融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银行的市场退出毕竟要以损害部分存款人利益为代价,而存款人恐慌又极易造成银行挤兑,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金融恐慌,从而危及国家的金融安全。因此,为维护公众信心和金融产业的安全稳定,为保护存款人利益并为银行的市场退出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加快推动存款保险立法,尽快建立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应成为中国“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深度嵌入和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金融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给金融产业安全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一定数量银行的破产不可避免。尽管困境银行的市场退出,有助于维护银行业整体的稳健运行和有序竞争,促进金融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银行的市场退出毕竟要以损害部分存款人利益为代价,而存款人恐慌又极易造成银行挤兑,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金融恐慌,从而危及国家的金融安全。因此,为维护公众信心和金融产业的安全稳定,为保护存款人利益并为银行的市场退出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加快推动存款保险立法,尽快建立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应成为中国"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商》2015,(33)
当前,河南省内多家担保公司已逐渐扭曲为信息不透明的一个中介机构。担保公司以高息吸纳老百姓的闲置资金,然后再以更高的利率将所筹资金放贷或者直接自融自用,从中赚取高额的利差,异化为带有高利贷性质的非正规敛财机构。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引起民众恐慌,出现挤兑风波。本文首先对河南担保公司挤兑风波的现状进行描述,然后从挤兑纠纷所涉及到的四个主体——投资民众、政府、用款企业和担保公司来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4.
《商界》2012,(6):24
5月15日,希腊组建新政府失败,预定于6月10日或17日重新举行国会大选。希腊的国家负债为7500亿乙欧元。但以齐普拉斯为领导人的左翼激进联盟党一旦获胜,将反对减赤和紧缩,反对欧盟援助条款,而这可能导致欧盟拒绝进一步救助,希腊无法偿还到期债券,被迫退出欧元区。此事已引发希腊民众恐慌,银行开始出现挤兑,一天之内损失了7亿欧元,全球经济也将备受冲击。  相似文献   

5.
高婕  高卉 《北方经贸》2003,(9):68-69
挤兑的发生源于银行的脆弱性,造成了高昂的社会成本,导致公众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银行体系的崩溃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受损造成金融恐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应对挤兑的制度安排,它有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我国应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上日程,同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窦尔翔  吴航 《商业时代》2003,(238):33-34
本文阐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机理,分析了随着银行制度和存保制度等制度安排的变迁,流动性风险,挤兑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等风险嬗变演化的规律性及其内在联系,着力探讨了存款保险条件下银行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存保制的弊端及国际改革经验,认为在加入WTO和国内金融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既要大胆引入存款保险的制度设计,又要认识到存保制度自身的缺陷,构建与我国制度环境相契合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动荡,发展中国家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起民众恐慌,这是经济危机的前兆,并期盼着国家能够伸出援手。可是国家出手的效果,与当事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有经济规模与效益具有很大关系。如果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且效益不佳,国家出手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正> 一、金融管理与金融文化八十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经济改革,焕发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活力,调动了全国民众走向发展经济、富国裕民的道路。金融改革随之进行,金融体制发生巨变,商品经济中金融观念不断得到强化。银行作为社会主义的金融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神经中枢,随着社会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现代银行随之出现,现代银行呼唤现代管理意识,现代管理意识塑造着现代管理  相似文献   

9.
正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是21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构,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基于金融稳定考量的策略布局,一个国家如何保障金融稳定,也成为经济学家近年来热心研究的重要题材。中国社会科学院何德旭研究员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机,与国内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通力合作,积极参与到对中国金融稳定问题的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银行机构带来资金损失、客户流失,出现恐慌性挤兑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系统危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改革的深化,居民个人金融投资形式呈现多样化。而金融投资不仅是一种投资活动,而且具有双重消费性:一方面,居民个人购买金融投资服务具有购买或消费一般服务产品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满足投资者多方面需求或欲望的消费活动。因此,拓展金融投资渠道乃至加快金融业的发展,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金融格局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把握国际金融发展规律,认清发展机遇,制定国际国内金融政策,通过持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构建起完善的金融体系,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在国际金融上的影响力。本文在分析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改革方向进行深入论述,期望在维护我国金融稳定、促进我国金融快速发展、提升我国金融国际地位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国内各行各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加快国家现代化步伐的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为民众出国旅游提供了可能,不少民众热衷于假期外出旅游,且近年来出国旅游热度居高不下,不仅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发展高潮同时也掀起了购物热潮。文章旨在分析消费转型背景下中国居民出国旅游购物热潮形成的成因,对旅游市场兴起的缘由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旅游市场,引导民众理性购物,推动旅游行业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机理,分析了随着银行制度和存保制度等制度安排的变迁,流动性风险、挤兑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等风险嬗变演化的规律性及其内在联系,着力探讨了存款保险条件下银行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存保制的弊端及国际改革经验,认为在加入WTO和国内金融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既要大胆引入存款保险的制度设计,又要认识到存保制度自身的缺陷,构建与我国制度环境相契合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国有银行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民营化的国际趋势,一些国家因此发生了银行危机.而此前全球曾有过国有化浪潮.虽然国有银行效率比民营银行低,但经验研究却表明,国有银行与银行危机之间没有或很少有因果关系;而且由于有政府信誉担保不易发生挤兑.中国国有银行改革过程实际上是政府逐步放弃控制权的过程,但切不可因效率而忽视金融稳定;简单地依靠所有权变更无法解决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而且,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作时要谨防金融主权失控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14年5月13日,越南国内爆发了大规模反华示威游行,在越南的中资企业也成为越南示威民众的攻击目标,数百名越南民众冲进胡志明市北方平阳省的台商聚集区,对厂区设备进行砸、抢及破坏,成为越南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排华事件。此次事件不仅使中越间各项经贸合作受阻,也让很多希望继续赴越投资的中国企业暂停了脚步。  相似文献   

17.
姚孟龙 《品牌》2014,(8):51-52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是金融深化的显著特点,随着利率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目前国内金融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动力。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产生波浪式起伏,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抗风险能力,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波浪的最高峰实现利率软着路。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性和渐进性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融深化理论和各国金融自由化的实践表明,次序性和渐进性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决定了利率市场化在整个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次序,金融约束是金融抑制向金融自由化变革的合理过渡,各种利率的放开也具有次序性;另一方面,利率改革工程的启动需要相关的制度环境存在和成熟为基础务件,特别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战略,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9.
卢晓柱  刘开源 《商》2014,(35):225-225
新乡腾飞担保公司事件使当地众多家庭陷入恐慌,当地众多理财客户非理性走向街头和新乡市火车站,希望通过聚集的方式,引起当地政府关注,以期维护个人的合法财产权利。腾飞担保事件同时反映出金融担保行业发展不规范,民间金融脆弱等诸多问题,还没有良好的机制建设能很好地解决此类市场缺陷,本文将以新乡腾飞担保公司事件为例探讨如何规范担保公司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国家形象是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总体认知与态度。它不仅表现为国内民众对该国的总体认知与态度,更表现为国外民众对这个国家的总体印象与评价。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