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国企改制,明确了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银企债务重组,防范和化解银行不良贷款。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进程中行为不规范,使银行债权落空,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和参与企业改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债权债务,保全银行资产,化解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企改制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在企业重组的重大变革中,财务管理成为国企管理层必须重视的一项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将结合国企改制中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通过完善的国企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据《新文化报》2012年9月26日的相关报道,中国民企500强六成与国企改制关联.在本次统计中,有459家企业可确认"第一桶金"的来源.对此调查统计后可以看出,中国民营企业按其成长路径或创业类型分,大致分为三类:自主创业,由个体私营企业成长发展而来;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通过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而发展壮大.459家民企中,直接来自于国企改制的企业151家,占32.9%;另有141家企业也参与过国企改制.也就是说,459家民企中,与国企改制有关系的共292家,占63.6%.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因改制而取得较好发展基础,并利用原企业的品牌、经营渠道而发展壮大的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4.
钟科艾  单晓新 《云南金融》2012,(6X):255-255
文章通过分析国企的来历并结合现在的状况阐述了国企的低效率是由"政企不分"——行政权力对国企等微观经济领域的过多干预造成的,国企管理者即政府目标的多元性、扭曲的要素价格和行业准入限制以及不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是"政企不分"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提出解决国企问题的关键在于"政企分离",也即在于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现代化企业职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2005年以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8家中央企业重组,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已减至169家。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目前,全国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已改制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由于国企改制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的长期工作,在国企改制不断深化过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国企的来历并结合现在的状况阐述了国企的低效率是由"政企不分"——行政权力对国企等微观经济领域的过多干预造成的,国企管理者即政府目标的多元性、扭曲的要素价格和行业准入限制以及不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是"政企不分"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提出解决国企问题的关键在于"政企分离",也即在于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现代化企业职业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国企上缴红利的背景,回顾了国有企业经营预算改革的历程,并以此窥探国企上缴红利对国企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意义,并分析了其在具体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做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还需继续完善制度及相应法规,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蔡韧 《上海会计》1999,(8):47-48
实现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今年是关键的一年。许多企业通过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国企改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思考和探索,以便及时寻找对策,给予解决,使国企改制更健康有效地进行。一、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1.观念未转变。改制的主要作用在于既能使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又能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融资。但目前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存在的几种错误观念未得到转变:一是安于现状,满足于现有经营成就,满足于现行机制,认为日子还过得去,何必大动干戈,对改制采取旁观和消极态度;二是认为改制就…  相似文献   

9.
许桃芳 《财政监督》2003,(9):39-39,53
当前,国企改革已进入大规模改制的攻坚阶段。国有资产体制性流失与市场性流失严重的状况下,要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制度和法律的硬约束,一些胆大之徒想尽办法掠夺国有资产;或由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与衡量标准的缺乏,导致有些企业虽有改制的意愿,但又怕背上"流失"国有资产的罪名,迟迟不敢将已经缩水的国企资产折价出让,使国企资产遭受本来可以避免的体制性流失。还有的国资管理部门不允许国企按照低于国有资产账面净值的评估价值售让,致使国企在亏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因此,有必要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以清晰思路,扫除国企改革的障碍,加快改制进程。一、国企改制环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求适用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改制,改"治"!     
《理财》2005,(5):14-15
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2005年是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规范年。其实,还是在2004年的年初,国家就有两个规范国企改制的重要文件相继出台,这两份文件的出台,在企业改制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还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关于国企改制问题的大争论。其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在我国企业改革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争论归争论,但企业改制工作仍要继续进行,因为这不仅是政府主管部门维护国家利益,力求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也是企业增强活力、不断壮大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企业职工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营开发国有林的主体是具有特殊的政企合一体制特征的国有森工企业,其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对象,经营的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兼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资本是国有森工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基础,一直以来其资本的主要来源是依靠政府的投资和配套政策的支持以及国有银行的金融信贷,而近年来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也逐渐被我国国有森工企业所采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有机统一,而企业信用尤其国有企业信用是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针对近期频繁发生的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及其根源进行研究后发现:国有企业债券频繁违约甚至恶意违约,容易导致国有企业的信用体系坍塌,并释放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当地金融生态严重恶化的信号;究其原因,尽管有经济增长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叠加市场大幅波动的外部原因,但根源还是在于这些国有企业“重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情结”“重债务的融资和管控失序”和“经营恶化和现金流失控”等内部原因.为此,建议从推进国有企业债务透明度建设、建立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强化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问责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投融资决策制度等四个方面着力防范化解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明显减轻,但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则使国有企业的经济状况急速下滑,而信贷的紧缩则使企业的筹资更加困难,因此,在金融危机下,如何确保国有企业基本建设的正常进行及如何确保国有基本建设单位的资金的安全运转成为国有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首要任务。本文对金融危机下国有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0-2017年审计署公布的中央企业审计结果公告,以督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导向,从国有企业审计查出问题数量与处理处罚金额两个方面出发,研究国家审计“监”与“督”关系的处理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并据此构建更有效测度国企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研究发现:国企审计查出问题数量即“监”的情况与国企资产保值增值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处理处罚金额即“督”的情况能显著促进国企资产保值增值。这说明,国企审计不能仅满足于“监”,而应当努力进行“督”。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已有研究文献,使用国企审计处理处罚金额与查出问题数量的比率作为国企审计监督质量的测度指标更直接和有区分度,以此为依据进行国企审计相关研究,可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曹慧 《财政科学》2020,(4):120-129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其地方上市公司中有一半是国有企业,如何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来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故本文在梳理新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主要从理论与数据两个方面分析了新疆国资预算与国企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相应建议与对策,以期进一步优化国资预算管理,助推国企改革与发展,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Using China as the research sett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and corporate precautionary cash holdings. Empirical results show a U-shaped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and corporate precautionary cash holdings. Empirical analysis, in terms of ownership structure, firm size,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further shows that (i) the effects for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n both state-owned and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significant, but the effect is stronger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i) such significant effect is also found more strongl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highly competitive enterprises; and (iii) the effects for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the effect is strongest for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难以深化并取得实质性突破与进展,最深层次的原因不在技术与操作方面,而在于理论层面。"公有制偏好论"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最大的根本性障碍,而"私有制偏好论"又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误区。夺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胜利,必须从理论上实现从"所有制偏好论"到"所有制平等论"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强调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混改将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基于2009-2018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专利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改制后国有企业的专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改制对企业的专利产出效率有积极作用,但是对企业的专利质量效率有消极作用,即国有企业改制会通过改变企业的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对企业的创新效率产生影响,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均对专利数量有遮掩作用,对专利质量有部分中介效用,改制后企业将更加重视企业经济目标,注重短期的专利数量成果,从而忽视创新专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几年来,虽然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布局仍然过宽,结构不尽合理,在某些领域或行业的比重过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不仅影响到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影响到国有经济重要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影响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因此,必须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作为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市场主体,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红利的衰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觉醒,近年来我国国企中劳动争议冲突激增。研究发现,当下我国国有企业职员在劳动争议中表达不满的行为路径主要聚焦在“呼吁”和“退出”两类,而职员们的行为路径选择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职业市场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的劳动制度也正经历着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转向,并将继续影响国企职员的行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