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悦 《现代商业》2014,(11):57-58
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成为影响或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区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追求的目标。延庆县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处于城市生态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对当地而且对北京的生态质量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延庆县为例,分析生态经济问题,并试图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2.
结合国内外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及相关影响因素,依托景德镇资源文化特色,发挥其区位优势,探寻出了适合景德镇市的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把景德镇市建成以陶瓷文化为特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雅及产业实力强大的山水生态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3.
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远大的现实意义。以秦皇岛市为例探讨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框架。秦皇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分析充分表明,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是秦皇岛市的必然选择和最好机遇。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生态资源通常是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所在,而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生态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是现代经济发展方向,作为浙江西部的欠发达地区,衢州自2003年初在浙江省率先启动了生态市建设以来,生态经济取得了初步进展。欠发达地区要做好科学发展这篇文章,关键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也就是要结合实际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五个方面着手,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5.
加强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这就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一、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上升到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石永林 《商业研究》2004,(24):53-56,91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人类在新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进行城市经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既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整体和谐 ,又要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技术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经营包括人才、土地、产业、资源、基础设施的优化组合和无形资产的创造与优化配置 ,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可以说,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给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有比较优势的山区民族地区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本文主要以西吉县为例,对如何在山区发展生态经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生态文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指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也是污染治理模式,同时又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近年来,湖北省黄石市物价局充分发挥价格职能,运用价格杠杆的导向、调节、保障、服务功能,在积极构建促进生态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价格引导机制、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方式转变上作了积极探索。一、促进生态发展和资源节约取得的成效以促进生态发展、实现节能减排为落脚点,采取落实价格政策、争取价格补贴、加强价格管理、完善价格机制等措施,积极服务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晓敏 《商》2013,(19):368-368
农村作为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国生态文化建设进程的步伐。加强建设农村生态文化,能够有效实现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从生态文化概念入手,强调了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探讨并提出了提高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策略,旨在加快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快生态文化建设是当前的必然趋势,生态文化建设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通过对城市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关完善城市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为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强旅游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旅游畅通战略,是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对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提高旅游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就今后如何推进旅游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打造生态旅游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谈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贫困问题与民族问题的需要。生态伦理观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伦理观为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提供借鉴;生态伦理的"公平原则"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则;可持续发展观蕴涵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精神。我国民族地区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运用生态伦理理念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越发体现了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是以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有着其独特的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我国生态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通过弘扬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以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来促进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张婧 《商》2013,(14):259-259
自从改革开放至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缓慢与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人口与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虽然实行西部大开发使得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生态资源环境仍然需要我们的极大重视。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应将绿色经济作为促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推动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序、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经济形态,是一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学规律安排生产和消费的经济.贵州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加快经济发展成为贵州改变落后面貌的唯一方式,“环境与发展”这个陈旧的命题也快速成为贵州面对的两难选择,生态经济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贵州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探寻其生发展态经济的有效实现模式,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东波 《现代商业》2014,(23):274-27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个亮点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了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此,我们该怎样科学的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呢?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倡导人们建构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本文结合城市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探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策略,从而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使生态旅游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财贸研究》2020,(3):43-48
通过深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与外部发展环境,结合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弱,内部发展差距大,产业升级空间大;外部有多个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环绕,是区域经济的洼地。在区域特征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区位优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也存在行政分割严重的问题。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导向,从经济主导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动力,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转变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区域空间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太原市的生态宜居性为较差,说明太原市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的建设仍然有很大的进步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低碳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目标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正成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特殊区位与生态属性,使发展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成为必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的丰富经验与现实基础、以丰富的科教与智力资源作支撑以及各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使实现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可能。未来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农业建设模式应注意突出特色和农业产业体系的生态友好性,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功能,诱发农业的经济功能,同时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通过强化政府的引导与媒体的宣传、强化金融支持与改革以及实施生态农业品牌化战略等,促进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