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麦克米伦缺陷",其根源在于制度方面的约束。依靠传统融资方式难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因此探寻其融资的保险机制在当前具有实际意义。解决小微企业"麦克米伦缺陷"的保险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进行小微企业的信用增级;二是增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三是深化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四是借助保险资金运用。最后,基于商业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进行主体之间合作以及进行保险资金运用的视角提出具体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信用缺失导致的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以及形成的“银行不放贷,企业不还贷”的恶性循环.针对目前中国小微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分析四种突破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融资激励机制设计及各自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及相关配套措施,形成新的融资激励机制,更好地实现银企之间信息对称和银行积极“放贷”、小微企业积极“还贷”的融资激励,从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福建省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融资困境、P2 B运营方式的利弊,通过分析最后从P2 B视角提出一些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的建议措施.分析结果显示了P2 B平台是一个比较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的创新融资平台,为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找到融资新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也和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相契合.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是一种常态,同时也是一直以来的痼疾,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互联网金融在多年的发展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融资体系,使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互联网金融是融资的创新路径,论文论证了互联网金融融资在渠道、效率、成本和信息四个方面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匹配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协同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认为相较于传统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融资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之间具有天然的协同合作优势,能有效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5.
回顾和分析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提出要通过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数量、融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的现有融资渠道,并建议通过构建契约型基金和网络来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6.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在促进就业、保障发展和稳定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微企业本身风险抵御能力不足、信用等级受到限制,融资难的问题相对较为明显,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结合普惠金融背景,针对新时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探究,并以此为基础深度解析帮助小微企业融...  相似文献   

7.
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省小微企业已成为带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的有生力量。然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深深地羁绊着小微企业发展的脚步,小微企业融资难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作为经济不发达的山西,解决这一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文章在前期对山西省小微企业融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旨在探求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方法,为山西省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8.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小微企业融资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影子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使得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并为其提供应急性资金,能部分弥补宏观调控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而另一方面,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功能,抑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加大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和向银行融资的难度.同时,银行短期贷款利率上升,将在短期内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长期将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9.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样本企业问卷调查结果,研究陕西省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及成本变化,认为抵押物和资信状况是小微企业贷款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有关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融资困难一直是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小微企业的发展速度与潜力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就成为小微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鉴于此,笔者总结自身在西藏自治区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从银行层面与互联网金融层面提出几点小微企业的融资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县域小微企业存在融资渠道窄、融资效率低等问题,造成小微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分析表明,扩展和改善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如引进网络融资、加大风险投资、推广融资租赁方式、建立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和专业性中小金融机构等不失为解决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以小微企业融资为视角,从理论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是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现实选择。介绍并评价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融资、P2P和众筹三种小微企业互联网平台融资的模式。从颁发互联网金融许可证照、建立互联网小微企业融资征信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助力小微企业融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资源整合视角下的小微企业融资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和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需要从社会各个方面着手,通过对现有制度和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为小微企业发展和融资提供便利,同时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组织结构、信贷流程、信贷产品和风险管理等有效的金融创新,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只有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才能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的基础性痛点,在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因素中,笔者认为人的劣根性是所有因素的关键,也是衍生其他逆经济发展现象的根源。用传统、单一的经济金融理论与思维已经无法解答、解决当前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本文认为综合运用抑制人的劣根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韧性、大力发展与运用金融科技是彻底改变中小微企业融资状况,促进中小微企业金融生态持续、健康成长的“四大根治良方”。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发展视角,以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为基础,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拓展小微企业金融的时间与空间、开创小微企业新的融资方式、提高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小微企业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优势,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联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更优配置.分析制约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机制、金融风险与体制环境三大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章立制,完善企业内部运作,发挥互联网金融功能,完善小微企业服务模式,政企携手共进,优化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微企业的作用不容小觑.尽管小微企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资金不足问题.以供应链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供应链金融,是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一种新兴尝试.关于供应链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国有明确的政策文件下达,从国家宏观的角度确定了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和地位.所以,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在供应链金融的大环境下,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及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一个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7.
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作为一种融资合作平台,在增信机制的作用下,有效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小微企业等各方资源,架起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与小微企业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产生信用叠加效应,形成政府助保、机构担保、企业互保的"三合一"集合担保模式。创新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提升为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实现银行、担保与企业共同发展,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金融产品不足、银行与企业互信程度低等现状,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弋阳县支行从诚信建设、信用培植、信息共享、信用担保和引导激励五方面着手,努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融资担保难和资金营销渠道不畅等难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模式下,大部分小微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来解决融资问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大众筹集、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创新模式的出现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使小微企业融资速度提高、融资成本降低、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融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风险,使之能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相似文献   

20.
根据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把城市商业银行打造成小微企业融资的专营银行,使之成为区域内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