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2003年Melitz提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不断发展.本文基于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企业层面的数据对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研究.主要检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要素生产率、资本组成形式、要素比率及企业所处地域等因素对中国企业出口选择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企业反而不容易出口,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中国.此外,外资份额比重大和东部地区的企业更容易出口.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利用1992—2004年中国对166个国家的SITC(Rev.2)四分位出口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出口中的零贸易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论发现:中国出口中存在大量的零贸易,中高技术产品以及对欧盟的贸易中,零贸易极其普遍;零贸易的分布受到地理距离、关税水平、贸易费用、收入水平和产品替代弹性的影响;地理距离越远、关税水平越高、贸易费用越多、收入水平越低、产品替代弹性越大,零贸易发生的概率越大,反之越低。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样本和回归方法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8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数据,将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进行对比分析,从进口和出口两个角度研究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变化特征,并与服务贸易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占总体贸易比重偏低,服务贸易逆差额不断扩大;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渐趋优化,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则呈现两极分化的不平衡发展态势,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依旧占据主体部分.因此,应高度重视国内服务业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扎实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拓宽服务贸易合作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刘琳琳 《中国经贸》2009,(16):12-12
本文概括了金融危机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的新特点及其成因,重点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中美贸易看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通过对 2 0 0 0年以来美国对外贸易和中美贸易的经验分析 ,从一种新的角度审视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提出了深化中美贸易基础、提高中国对美出口商品档次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的格局逐渐转型升级。为了中国出口贸易的顺畅,我们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1988-2014年中国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情况,重点探讨了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额的因素,为新丝绸之路的贸易畅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已经成为遭受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为中国产品走出国门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文章围绕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唤起出口行业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推行所带来的出口壁垒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新贸易理论为基础,使用1992年到2009年64个出口国和182个进口国的28类制造业的四百余万组贸易数据,利用引力模型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制造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金融发展对两国成为贸易伙伴的可能性和贸易伙伴之间的出口量有积极影响.对于高融资依赖性和低资产抵押率行业而言,金融发展的作用尤为显著.进口国金融环境的改善能使其合同的执行力更强,这同样会提高发生贸易的几率和出口量.在选取工具变量克服模型的内生性后的结果依然稳健.同时,金融发展的作用在不同时期及不同的国家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中国贸易政策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利用中国 1982-2002年的年度数据,采用新增长模型分析贸易开放度对FDI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的贸易开放并没有提高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外贸体制仍是保护贸易体制,主要是在体制外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即对“三资企业”的进出口和加工贸易实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在分析了1998-2016年中国同前14位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得出影响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GDP)、地理距离、国土面积和制度安排等。这将成为减少甚至消除中外贸易失衡,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中外经济外交关系的关键。同时,将有助于我国以更积极的面貌应对中外贸易失衡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阐述,指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全面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国际条约使用不清晰、在单边贸易保护下实行合法性保护、逐渐由开放性保护转为隐蔽性保护,并提出了新贸易保护主义下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出口数量下降、传统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国际纠纷逐渐加剧、中国企业的涉外风险加剧,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中国贸易顺差虚假程度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贸易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对就业、税收、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贸易的高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中国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对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金融体系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基于数学模型的实证方法分析2005年中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施以来贸易顺差中的虚假成分,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虚假贸易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测度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和探求贸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对我国的开放政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借助改进的引力模型测度了中国与1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1993-2007年的贸易成本,并利用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分解,以此寻找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本.回归结果显示,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均收入之差、贸易国自身的开放程度、与贸易国有共同的海陆边界以及历史贸易联系等因素有助于降低中国与贸易国的双边贸易成本,而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对贸易成本的影响并不确定.  相似文献   

14.
郭维 《南方经济》2014,(9):59-77
本文运用计量方法考察汇率制度改革后贸易平衡价格弹性的变化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贸易平衡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的结论: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国贸易平衡的价格弹性显著增强,汇率的价格信号机制有所加强,表明汇率制度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好地发挥对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人民币升值不能显著减少中国贸易顺差,但人民币升值会改变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平衡关系;汇率制度改革后的人民币升值对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影响要大于对初级品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本刊确定2022年重点选题如下:1.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研究2.RCEP对中国经济影响研究3.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新特点新趋势研究4.“双循环”与中国新发展格局研究5.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6.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研究7.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8.金融风险防范与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研究9.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究10.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趋势研究11.数字贸易发展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研究12.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研究欢迎各位作者围绕以上选题积极来稿!  相似文献   

16.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世界范围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使中国企业深受其害.本文分析了近两年中国遭受的新贸易保护措施的形势变化及其成因,并对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未来几年,我国服务业中的服务贸易究竟会怎样发展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并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从正确的角度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思宇 《科技和产业》2020,20(9):166-173
中国在一体化经济和军民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国防支出对经济贸易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中国近三十年来国防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国防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对外贸易能够促进国防支出增加且对外进口贸易对其影响增幅较大。同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中国要稳步增加国防支出、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加大产业科研投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贸易保护的产生与发展,介绍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与手段,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态度以及中国从贸易保护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非正式部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国际经济研究的新话题。现有研究认为非正式部门的存在阻碍了中国与发达国家整体对外贸易的发展。当前,中非经贸关系迅猛发展,在非洲经济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的非正式部门又会对中非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章使用中国对非洲45个国家2003~2012年的贸易相关数据建立引力模型,检验非正式部门对中非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式部门的存在短期内阻碍了中非贸易的发展,而长期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