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产生沙尘暴的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北方沙尘暴的形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的因素,近代沙尘暴增剧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沙尘对人类有益方面的新理论。指出对自然环境要趋利避害,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评价要讲求全面效益,包括生态、社会、经济方面的正负效益。  相似文献   

2.
2010年3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7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2次强沙尘天气对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论述了沙尘暴形成的3个基本条件,认为沙尘暴是一种正常自然现象,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提出了应加强预警和应急处置措施,同时还应继续结合治理沙化土地,造林种草,增强植被,以减缓沙尘暴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浙江林业》2010,(3):38-38
日前,我国西北东部的局部地区、华北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天气,内蒙古中部的局部地区发生沙尘暴,京津地区遭受入春以来第二次沙尘天气侵袭。据悉,此次沙尘天气影响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波及5个省(区、市)196个旗(县、市、区),受影响人口约6100万。  相似文献   

4.
解决农牧民的生存与增收问题是抑制沙尘暴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沙尘暴是一种难以根除的天气现象 ,其主要物源并非沙漠 沙尘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天气现象 ,并非我国特有的新生事物 ,从史前第三纪干旱区形成以来 ① ,它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可以通过调控自身的行为 ,来弱化沙尘暴 ,但目前还无法根除它。形成沙尘暴必须具备二个条件 :一是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 ,二是丰富的干燥而又松散裸露的地表物质。据对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暴的研究结果 ② ,产生沙尘暴的地表物质以粉尘为主 ,其颗粒直径多在 0 .0 63— 0 .0 0 2毫米之间 ,这与人们通常概念中沙尘物质主要来源于天然戈壁和沙漠完全不同。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区域性大风沙尘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减轻对农业影响,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运用天气统计学方法,对2011年4月29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东部的大风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部水资源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00年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青海6省、区的沙尘暴、扬沙、浮尘、降水量、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的数据资料,分析降水量、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对我国西北部沙尘天气的作用机理和效应,给出水资源主要通过改善地表状况和植被状况来凝固沙源、减弱大风强度以抑制沙尘天气发生强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2004年春季,沙尘暴袭击了西北、华北、东北大部地区,沙尘所到之处天空昏暗、能见度下降,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沙尘肆虐之时,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森林,希望有森林为人们遮风避沙.  相似文献   

8.
张枫 《致富之友》2004,(6):19-19
每到春季中国北方气候干燥少雨。土地沙化,无植被覆盖,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沙尘暴所到之处,给工、农、牧、交通运输业和人民日常生活都带来严重影响,北方防风固沙,阻止荒漠扩大,消除沙尘灾害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美国沙尘暴问题及治理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尘暴问题及作为其主要生态驱动力的荒漠化问题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和民众在防治沙尘暴和治理荒漠化方面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其中,完善的立法和执法体系、农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管理政策、荒漠化地区资源利用政策、民众参与机制以及沙尘源控制措施等都是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0.
调整治沙方略 抑制沙尘暴危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2年3月19~21日在我国北方所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强沙尘暴再次引起人们对沙尘暴防治问题的关注,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人类和土地沙漠化的斗争为什么在最近几十年内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其原因是治沙方略出现了偏差.为有效抑制沙尘暴,文章提出了调整治沙方略的6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明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基于1961—2020年宁夏1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等数据,采用国际气候诊断与指数小组(ETCDD-M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线性趋势法、克里金插值法、小波分析等方法,明确宁夏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并探讨人类活动与极端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 (1)宁夏的极端气温指数中,暖夜、夏日日数、持续暖期日数和年最大日最高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霜冻日数、冷昼、持续冷日日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年最大日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2)在空间分布上,暖夜、夏日日数、连续暖期日数和年最大日最高气温的变化率在引黄灌区变化率较大,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霜冻日数、冷昼、连续冷期日数在全区均呈现下降趋势,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区下降趋势变动较为明显。(3)极端高温指数的变化率在北部引黄灌区较高,全区呈现出升温态势。(4)宁夏4个极端降水指标变化并不显著,但区域间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南部山区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率较高且呈正向变化,而北部引黄灌区降水年际变化率远低于南部山区且降水趋于减少。(5)1987—1992年极端高温指数和极端低温指数存在显著共振周期,极端高温指数上升领先极端低温指数。(6)极端气温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增加、城市化率的上升和建筑面积的增加,与月最高温日值都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反映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极端高温指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关系。结论 极端气候变化特征表明,宁夏地区高温事件增加,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降水年际波动幅度较大,地区差异显著,并且人类活动可能与极端气候变化存在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沙尘暴是在气候干暖、河湖干涸、沙化土地扩大的情况下发生的,沙尘暴频发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加强对我国沙尘暴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的研究巳成为当务之急;阐明了沙尘暴的危害,提出了对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岳亮 《国土开发与整治》2001,11(3):15-19,10
人类水事活动后环境变迁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繁难的课题。本文从人类水事活动的概念界定入手,对环境变迁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限定。通过人类人事活动后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历程的研究,提出了人类水事活动经历了历史溯源、潜伏危机和可持续发展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李峰  喻龙  郝彦菊 《渔政》2008,(2):35-36
湿地由于参与水文循环和化学循环以及接受自然和人为的废水排泄的特殊功能,被人们誉为“自然之肾”,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滨海湿地是海陆间的一种过渡区域,也是海洋作用、大气过程、生物作用、地质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最活跃的耦合带,兼有独特而显著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双重性,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分析东北三省水稻生长季内极端降水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利用1961—2014年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6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选取年无降雨日数、生长季无降雨日数等7个极端降水指标,运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和GIS空间表达方法,分析了水稻生长季内极端降水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东北三省年无降雨日数、生长季内无降雨日数、生长季最长连续无雨日数和生长季连续无雨日数超过10d出现次数均表现明显的增加趋势; 大雨和暴雨主要出现在水稻的拔节—孕穗—抽穗—乳熟期; 生长季最长连续无雨日数发生在水稻播种—三叶—移栽—返青期和乳熟—成熟期的比例最高; 生长季最长连续无雨日数以6~18d出现次数最多; 生长季内无降雨日数(GPTDD)和生长季最长连续无雨日数(GPCDD)在空间上总体均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生长季连续无雨日数超过10d出现次数(TCDD>10)表现为从西向东递减的趋势; 黑龙江省的中部地区和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大雨发生频率增加,无降雨日数比例表现为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明确东北三省水稻生长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时段和范围,为极端灾害的防抗避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从2010年开始,我国四大沙尘暴源区之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大力发展七大主导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建设。沙产业是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光热资源,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南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土地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南县1983-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荒漠化成因是荒漠化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厘清荒漠化成因是有效防治荒漠化的前提。荒漠化演变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现代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主要由不合理人类活动造成。文章梳理了已有研究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解释,从经济学视角对荒漠化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给予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不合理活动的产生原因,发现人口压力大是不合理人类活动存在的前提,产权不明晰及相关配套制度缺失是这些不合理活动产生的制度根源。推进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的产权由国有产权向更有效的产权形式转变,建立与完善生态补偿等配套制度,以及促进人口转移与技术进步,都将有助于减轻甚至消除人类不合理活动与实现荒漠化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9.
滕秀玲 《绿色财会》2003,(11):29-30
我国是一个荒漠化大国,荒漠化土地达267.4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4.3万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7.9%、18.16%.目前,荒漠化土地扩展仍呈不断加快趋势.由于气候干旱及荒漠化的持续扩展,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风沙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沙尘暴不仅影响到北方地区,还波及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生存环境严重恶化.防治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20.
地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有机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时刻发生着变化,同时在自我修复中趋于稳定。全球气候变化是指整个地球系统及其维持生命的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人类活动方面。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林线格局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林线格局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