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波导的竞争力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小平 《企业管理(北京)》2003,(11):16-21
我们在看到波导的成就时,千万不要忘记美国战略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未经历市场衰退考验的企业,不能算真正的成功企业,只有历经了市场衰退而自己却保持不败的企业,才是真正的成功企业。” 相似文献
4.
刘瑛 《山东工商行政管理》2001,(5):46-4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网络和移动通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正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特征。回首过去的20世纪,网络与移动通讯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料。令国人遗憾的是,手机市场90%以上的份额至今仍被洋品牌占据。值的欣慰的是,10余家国产手机企业仅用一年多时间,抢回10%的市场份额,并有大幅增长之势,在这些国产手机企业中,曾挑战洋寻呼机并改变了中国寻呼机市场格局的波导公司,再次以其勇于挑战的“战斗机”精神,成为国产手机企业界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5.
随着今年国内手机市场的红火,尤其是国产手机企业的崛起,关于手机业的利润是否属于暴利的争论一直不断。日前,一则关于波导和CECT两款使用了基本相同的主板,甚至其印刷线路板的版本号也一模一样的手机,仅仅因为外壳不一样市场价格竟相差一倍的内幕新闻,再次有 相似文献
6.
7.
人力资本的权变激励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香港新利贸易公司老总熊融礼和另一港商李其玲女士各投资5万美元,在杭州注册成立新利电子公司,聘请郭华强担任总裁。1993年,新利电子公司在全国率先推出自助刷卡委托系统,当年即获纯利600多万。1995年初,杭州新利电子公司管理层的核心成员要求持有公司股票,以体现管理和技术的价值,但遭到出资人的拒绝,坚持维持现有股权结构不变。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企业营销,必将打破仅仅围绕利润空间而盘算的生存法则,文化营销将日益成为企业生存的筹码。突出企业的文化理念并将之融入营销体系,不但使企业具有了新的被识别系统,而且也迎合了新世纪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对产品文化属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4.
企业安全文化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保证企业安定团结 ,提升企业社会地位 ,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 ,同精神文明建设一样 ,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近几年来 ,通过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特别是全国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的开展 ,人们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和重视有了质的飞跃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煤矿生产 ,安全为天。煤矿如何提升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 ,如何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煤矿的生产经营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安全理念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众所周知 ,行政手段和宣传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双刃… 相似文献
15.
山西潞安矿业 《企业管理(北京)》2002,(9):37-40
1998年以来,全国煤炭市场持续疲软,在大多数国有煤矿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安全投入缺乏保障、安全管理不断滑坡、各种事故频繁发生的形势下,王庄煤矿始终坚持靠管理出效益、靠安全出效益,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煤矿安全系统管理,安全生产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4,(2):26-26
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家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3年12月25日对外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原辅料把关等多个方 相似文献
17.
企业内部股权结构问题部分改制企业股权结构设置不合理,集体股所占的比重较大。从前一轮改革试点情况看,职工和经营者股份达不到一定比例,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机制转换,政企不能真正分开,职工就不能真正与企业连心,民主管理的优势就不能真正形成,企业的活力也就不能增强,必须把形成合理股权结构真正落实到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去。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一是要提高职工和经营者的持股比例,特别是要鼓励经营者多持股。持大股,建立核心控股层;二是要保持股权结构的动态性。允许股权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和重组;三是要保持股权结构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正>安全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既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也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我公司经营范围广,既有易发生火灾的木器厂、印刷厂、手套厂,也有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运输队。通过学习一些事故案例及相关的新闻报道,不难看出事故的发生有管理上的缺陷,也有职工 相似文献
19.
张琴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9,(5):86-86
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吸引、保留和激励优秀的员工;有优秀而满意的员工,才能给企业带来满意的业绩。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法则,无论是“盛世”还是“危机”之时。然而,吴起的裁员及薪酬变革,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的感受和利益,而只是单纯地从股东利益出发,从而引起了员工包括骨干员工对企业信心的丧失及不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