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机制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成,因此,经济体制的过渡性,使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也处于双轨运行的阶段。本文拟就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双轨运行的现状、特点及改革取向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建国6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但也决不能否认建国初期合理地选择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回头反思,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不仅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信仰,更重要的是快速工业化的逻辑使然。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建国之初便确立了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目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一旦确定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赶超战略"之后,就必然会一步一步地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获益非浅,人们至少拥有了很多二十年前所不能拥有的自由和机会.当然市场经济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是要批评新的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而是要通过对市场经济本身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以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经济体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五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理论在农业经济体制观方面,就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等问题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成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观。这是当代中国农业经济理论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宽松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制度环境,中国产业集群的起源和发展与区域优势的动态转化息息相关。广东东莞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以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与跨国企业的技术、管理等优势链合,在发展型地方政府、"游击队企业家"、创造性效仿者和港台及外国中间贸易商的企业家协调机制作用下,崛起了外商投资企业集群,并成为这种集群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国有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保障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的过渡期中,我国国有企业依然存在着社会保障行为的非社会化和企业福利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福利壁垒约束机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发展面向全部国有企业困难职工的社会托管,逐步消除社会保障的非社会化行为;变国有企业隐性的福利收入为名义收入,以消除国有企业困难职工流动中存在的单位福利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福利壁垒.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光辉的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1978年至1992年为第一阶段,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阶段;1992年至2008年,即改革的后16年为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用渐进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有效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对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保障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的过渡期中,我国国有企业依然存在着社会保障行为的非社会化和企业福利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福利壁垒约束机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发展面向全部国有企业困难职工的社会托管,逐步消除社会保障的非社会化行为;变国有企业隐性的福利收入为名义收入,以消除国有企业困难职工流动中存在的单位福利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福利壁垒.  相似文献   

9.
回顾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5余年历史,其中的近30年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度过,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中国才开始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连串改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经济方面的变化。因此,本文着重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变迁,并浅谈这些变迁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伟大实践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事业文化全面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壮大。  相似文献   

11.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最关根本的方面,由此意味着当代中国真正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轨,也彰显着建构能够适应社会转型的人格品质的本质重要.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利益主体、法权主体和精神气质乃是人格建构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客观评价中国实行了2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意义与成就,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深度市场化的快速推进,那种与计划经济一脉相承的纵向经贸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为了真正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西南地区经济贸易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坚持区域市场整体协调发展的五大原则,建立市场化的西南地区区域经贸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发育初期的犯罪控制和预防陈远凌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初期。沿袭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随之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前所未有的渐进式社会变革。社会在发展,犯罪亦在演变。正确把握社会变革的规律,清醒认识犯罪演变的...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变动基本上是沿着"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运行的,这其实就是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国的税收理论也正是围绕着这一进程不断展开、深入、创新和发展,自始自终贯穿并服务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社会变革.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要不断消除各种旧的体制障碍和出现的社会矛盾,不断选择新的制度安排,不断尝试制度创新,在反复纠错的过程中选择一条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制度变迁路径,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进而推进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经济现象——挂靠经营。它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断滋长蔓延,特别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办三产中,涉及面相当广。据有关人士估计,挂靠经营方式约占三产企业总数的20%左右,其形式多样,其危害严重,值得我们作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私营资本呈现出旺盛的增长态势与充足的发展后劲,它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新形势下私营资本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地区差异、贷款管理水平和劳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宣告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在全国各地培育和发展起来。那么内地山区应如何发展市场经济呢?我认为内地山区市场经济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地勘单位经济体制的现状 ,认为当前可以建立一种带有逐步脱离计划经济体制 ,具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特征的经济体制 ,并对这种经济体制的财产关系、调节机制、动力机制以及配套改革等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