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摩,一个处于东西方文化交融地带的中国文人,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与炽烈的西方欧美文学的碰撞和交流,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鼓荡下产生的一个宁馨儿。在英国期间,徐志摩有幸直接接触到了哈代、罗素、雪莱、狄更斯等等知名诗人和学者,这不仅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人生道路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徐士博 《理论观察》2008,(1):134-136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独具艺术美,徐志摩善于诗歌意境的创造。在意象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徐志摩诗歌的意境渗透着复叠美,轻柔美,动态美,朦胧美。诗人在创造意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情感与性灵的抒发,并借此来展现自身的内心世界。徐志摩用充满旋律性节奏感的形式与文字符号来展现他的精神世界。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就在于他将意境、意象、性灵、韵律共同组成的诗歌整体之中,这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凯存 《魅力中国》2010,(26):243-243
徐志摩的诗学中融合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他的诗学的发展创造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诗学的新的发展,本土文学与外来文学的有机结合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在文坛上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作家,凭借其天才般的创作灵感,创造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在对徐志摩成长背景的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徐志摩的个别作品,对于徐志摩诗作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月亮,宁谧、优雅,往来古今,频频出现在中外文人墨客的笔端。在现代,“月亮”作为一个主题意象,非但没有消失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反倒由于两种文明的交相共染而呈现新的面目。深受中西两种文化熏陶的徐志摩,他的月亮诗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迎合之间,在古思维中构筑新意境,既保持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思与多重意蕴,又为之注入了全新的生命与活力,真正实现了“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相似文献   

6.
王吕 《魅力中国》2010,(11):50-51
本文具体讨论了中国与西方在婚礼文化上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婚姻观念,西方婚礼文化及其起源,以及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等方面产生的不同进行分析,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民俗差异.探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徐志摩、闻一多、邵洵美、沈从文的审美个性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新月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特殊流派,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其成员作诗标准的共同性与诗歌风格的各异性。指出在轻柔飘逸之外,徐志摩的诗悲中含美,美中有柔,浓烈甘醇;闻一多的诗冷咒并具,锋芒毕露;邵洵美的诗艳丽多彩,“美而不荡,艳而不淫”;沈从文的诗则朴实无华,老...  相似文献   

8.
褚慧敏 《魅力中国》2009,(31):216-216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徐志摩用他那轻灵飘逸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旖旎的康桥图。运用多媒体讲授此诗歌,它可将康桥的形、色、声、情、意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有力地消弭了学生和康桥的空间之隔,进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诗歌。  相似文献   

9.
潘海敬 《魅力中国》2010,(32):277-277
中西方的服装文化,在古代在文化上的交流就已经为现代的趋同奠定了基础,其设计风格形成了西方与中国互通的——西风东渐、逐步趋同的状态。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扩大了——远远走出了宫廷,走出了炫耀的初衷,对现代服装的文化表征与审美趣味、设计与加工方式、销售与消费方式等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西方现代服装设计风格也正逐步走向趋同态势!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诗歌是诗歌美中的精品,珠玑般的词句、精灵般的意象、春湖般的激情、余音绕梁般的回味,体现出构思浪漫,表达轻盈,语言隽美,想象丰富,音韵纤柔,冷艳和执着兼备等特点,具有唯美如画的艺术感染力.徐志摩诗歌中品味不尽的美妙特色让无数读者倾倒.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得了成功。他的传教策略是把基督教的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融合,找出两家的相通之处,成功地进行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利玛窦首先熟悉中国的文化,从心理上感化中国人,融合两种不同的观念,使基督教中国化,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玛窦的传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交流,是两种文化的相互学习,代表了不同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李传桐 《发展》2002,(8):32-32
信用危机产生的文化根源信用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较少受到重视。这与西方文化强调和重视个体,宣称人是目的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在西方,人们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由契约关系才组成社会,政府和社会这些整体必须体现个体的思想与意志。而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必然是身份社会而不是契约社会,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所讲求的诚实信用并没有受到成文典章律法的约束,因而人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受道德的教化和宗法力量的约束。这也是我们民族缺乏法治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有一个传统,就是十分重视个体…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与西方的不一样。加上古代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有制和私有财产,法制不健全,文化失去了活力,最后才导致了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相似文献   

14.
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反叛古代主义原则为起点的“否定一再否定”的变革过程,先后涌现了像罗丹、阿基本科、布朗、亨利、达达等一批优秀的现代雕塑的灵魂人物,立体、未来、达达、超现实等流派在西方现代雕塑艺术舞台上相继上演。而与此相比,中国现代雕塑由于在艺术创作上过于强调“直线辩证法观念”这一单一的发展模式,使得其成长因营养不良而发展缓慢。随着西方艺术的大规模进入,中国雕塑界在努力摆脱尴尬和不安的过程中,却陷入了“雕塑讨巧文化”的泥潭,这不仅使我们沉迷于非审美化雕塑的制作中,同时也使我们在对材料的研究和运用上远远落后于西方。  相似文献   

15.
闫虹 《新西部(上)》2012,(10):133-134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正义观和西方历史上的正义观,探讨了中西方正义观的差异。指出中西方正义观于起初有着一定的共性,但他们在发展中却由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征。西方的正义与法走到了一起,而中国的正义则一直与道德为伴。西方很早就将正义观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学等领域,使正义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运用性。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末到17世纪,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将西方文化带人了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国,围绕着这一时期,两种独立发展起来的不同文化首次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中国与西方在世界观上显露出巨大差异。著名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及其著作《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集中体现了上述这种差异。作者通过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对彼此言行所进行评述的展示,精辟地论述了中西方文明首次对话中所发生的冲突,所遇到的困难,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而这其中谢和耐提出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尤为值得我们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史雪莲  钟萍 《黑河学刊》2006,(4):121-122
“消费社会”是20世纪西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个显性现象,也是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在中国,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则产生于90年代以后,主要是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主要是对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对确立消费社会学的研究;应用消费社会理论对中国一些社会现状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环球财经》2014,(1):168-169
中国的经济建设业已取得辉煌成就,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应该迎来一个正本清源、融会贯通的新局面。众所周知,在应对西方殖民侵略、追赶西方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历史实践中,中国人以壮士断腕之勇,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转而以西方文化作为立国之本。这种选择一度有利于中国在西方控制的国际社会谋求生存空间,有利于中国在西方主导的发展模式中谋求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式微折射了后西方时代的来临,也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问题推上了历史的前台。然而,直至今日尚不存在系统、完善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这一问题本质上涉及中国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大背景,因此不仅要从学科建设等硬环境中探寻对策,更要从中式文化传统中追溯求解。一方面,中华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学习型文化、多样性文化,加之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依赖特征,阻碍了中国产生西式的国际关系理论;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天下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以及和谐理念等均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核。随着中国崛起从器物、制度层面向精神层面推进,中国有望通过塑造"全球中国"身份,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构建起超越西方自身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世界危机重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面临深刻自我反思的今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正在开启。其内涵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其路径是复兴中华原生文明,包容西方文明,引领人类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20.
胡适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又饱经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学成回国后,面对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与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形成极大的反差,心痛之余,积极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对中国发展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对中西文化的优劣作了比较之后,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指明中国文化及文明的发展方向——“充分世界化“。这是胡适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