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聚焦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时段、空间和重点地区,本文探索了2015—2021年全国、七大地理区域、省域、城市群及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论述了我国“十三五”时期以来空气污染治理成效。研究发现:“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取得了显著性、全局性改变;“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呈现大气环境质量时空格局相对稳定且持续改善的过程;19个重点城市群空气质量总体呈现动态改善情景特征,东部城市群AQI高于西部城市群,北方城市群AQI高于南方城市群,并呈现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心的城市群“连片化”分布特征。优化提升类城市群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总体上依次高于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太原市、石家庄市、开封市、郑州市、济南市、西安市、天津市等中心城市大气污染依然严重。本文建议“十四五”时期我国深入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应聚焦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地区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以87个环境空气PM2.5浓度监测值超二级浓度限值的城市为重点,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东北地区、天山北坡等区域的城市群为攻坚目标,强化太原市、石家庄市、开封市、郑州市、济南市、西安市和天津市等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
李涛  薛领  赵威 《经济地理》2023,(5):180-192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会深度调整,这将对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以2001—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PM2.5时空演变规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PM2.5的影响,并对产业集聚的调节作用和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PM2.5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京津冀、中原、山东半岛等区域内城市始终是高值地区。②中国城市PM2.5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先扩张后收缩”特征。③第二产业占比提高与城市PM2.5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占比与城市PM2.5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④不管是制造业集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市PM2.5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且后者正向作用更大。⑤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城市PM2.5浓度。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9—2018年大气PM2.5遥感反演数据集,综合运用GIS时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城市PM2.5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PM2.5低浓度城市数量增加,而高浓度城市数量减少,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有所改善。(2)中国PM2.5时空集聚效应明显,呈“东—热、西—冷”的集聚格局,2009—2018年高值聚集区向东北扩张后向中部收缩,沿海城市始终保持高值聚集区;低值聚集区集中在西部,且范围逐渐缩小。(3)人口与城市化、产业与能耗、交通因素对PM2.5时空分布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人口与城市化指标层中的人口密度因子为强相关因素。在区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年末实有城市道路、城市建成区占比与城市绿地率对内陆地区PM2.5年平均浓度影响较大;而沿海地区仅人口密度、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与人均GDP对其影响,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改变,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资本积累速度的下降和创新不足将从供给面角度对经济增长形成硬约束,需求面的变化则对经济增长形成软约束.由于供给和需求面的双重约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都会下一个台阶,由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高速增长期.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呈下降态势,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国潜在增长率明显下降,2012年我国潜在增长率为7.91%,“十三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有望维持在7.0%左右,建议将2014-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7%-7.5%左右,“十三五”时期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6.5%左右.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人类正面临气候变暖和人口激增的双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CO2排放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市体系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双重视角,探索1971—2018年世界117个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碳排放效应。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提升对CO2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城市人口占比提高则有效降低了CO2排放。通过更换主要解释变量及模型方法,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注重城市群都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以缓解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CO2排放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脱钩模型和分解模型对1998—2020年中国工业CO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解析。研究发现:1998—2020年我国工业CO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呈现负脱钩状态,但是负脱钩程度在减弱,工业CO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向协调发展的方向改善。脱钩稳定性方面,工业CO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波动较大,但是稳定性程度在逐步提升。从脱钩因素方面分析,1998—2020年,电力脱钩弹性(EL)、工业电气化脱钩弹性(LS)、价值创造脱钩弹性(SG)均对总脱钩弹性(CG)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能耗脱钩弹性(CE)还未对总脱钩弹性(CG)产生正向贡献。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CO2排放绩效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采用中国1983—2019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以FDI依存度为转换变量的平滑转换回归模型(STR模型),实证检验是否存在一个最优FDI规模,能显著提升以人均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衡量的CO2排放绩效。结果表明:FDI对中国CO2排放绩效的影响效应呈现非线性,且确实存在最优FDI规模,占当年GDP的3.048%;当FDI依存度低于此值时,FDI依存度与人均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显著负向相关,即提高FDI依存度可有效提升CO2排放绩效;当FDI依存度高于此值时,FDI依存度与人均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显著正向相关。目前中国FDI规模并未达到最优,因此,加大引资力度、积极吸收高水平FDI是改善中国CO2排放绩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PM2.5浓度持续下降,然而臭氧污染呈现快速上升和蔓延态势,已成为制约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问题,开展臭氧污染防治迫在眉睫。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编制的《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2020年)》(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从我国臭氧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演变、臭氧污染的成因与来源、臭氧及其前体物防控技术进展等方面,全面梳理了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问题并提出了污染防治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方德斌  董博 《技术经济》2015,(6):106-113
系统分析了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CO2排放预测模型,运用历史数据进行模型精度检验,并与传统的GM(1,1)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预测结果比较。结合情景设计,预测了中国"十三五"时期的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结果表明: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具有显著的精度优势,中国能达到2020年CO2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指出:对于CO2减排,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技术创新为重点,不可片面牺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钟骁勇 《发展研究》2016,(11):45-50
通过比较分析“十二五”时期新疆自治区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供地结构、供地面积、地均GDP以及土地税费等数据变化,发现“十二五”时期新疆自治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形势呈现以下基本特征:(1)土地供应与土地市场总体呈现萎缩态势;(2)土地开发利用经济效益稳步提升;(3)土地财政与经济发展运行情况总体趋同,有助于经济结构转型.同时也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土地整治竣工规模呈现下降态势,对新增耕地的贡献有所不足;(2)土地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土地违法用地面积逐年下降,但违法案件呈现抬头迹象.建议“十三五”时期新疆自治区土地开发利用工作应重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要求,着力于提质增效、优化结构,为社会经济生态协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文化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体制改革渐趋深化,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城市文化产业取得突破,发挥引领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消费将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户籍制度改革可通过增加劳动要素投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两条渠道,以及劳动力参与扩大、结构重配和技能提升这三种效应释放增长红利。分析表明,在1979~2013年GDP年均9.8%的增长中,户籍制度改革贡献了1.42个百分点。预计"十三五"时期,基准情况下户籍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到0.36个百分点,完全落实改革部署则能达到0.56个百分点,部分落实改革部署仍能达到0.46个百分点。为了更好地释放户籍制度改革的增长红利,应以剥离户籍与福利的内在联系为重点,探索新型户籍准入制度和城市福利保障获取机制,并配套推进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财税体制的联动改革。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权交易是否实现最初的CO2减排目标需要实证检验,已有的研究未考虑政策溢出效应以及混淆政策的存在,可能导致政策干预效用的错误估计。论文基于地区能源平衡表以及水泥生产数据对CO2进行测算,并采用包含溢出效应的合成控制模型对我国6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省份的减排效用分别进行了估计,该模型放松了“非实验单元不受干预效应影响”的假定,在溢出效应以及类似政策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得到无偏的估计。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对效用估计值进行了安慰剂、溢出权重设定以及合成权重三方面的检验,探索了各试点碳交易市场的减排效用在量以及趋势上的差异,为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提供定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替勃龙与戊酸雌二醇/黄体酮连续联合治疗绝经后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于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停经1年以上,Kupperman评分≥16分的绝经后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勃龙治疗组(A组,53例)与戊酸雌二醇/黄体酮连续联合治疗组(B组53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及雌二醇(E2)水平,运用Kupperman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估,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FSH、L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FSH、LH及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Kupperman评分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B组潮热出汗、失眠及心悸症状评分明显低于A组,而A组疲乏、性生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6.98%,略高于A组7.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5.
以2000—2018年中国25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数据为样本,系统考察雾霾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以空气流动系数和政府环境治理政策作为雾霾污染的内生工具变量,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雾霾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雾霾污染显著负向影响粮食生产,且两者之间不存在脱钩关系;②雾霾污染对东中西部粮食生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③我国约有超过3/4的粮食生产区域受到雾霾污染的影响,这无疑会加剧我国农产品充足供给的挑战性;④雾霾污染在扩散效应和转移效应作用下,对邻近地区粮食生产带来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未来要同时实现治理空气污染和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地方政府之间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时代,“流空间”成为配置资源的底层逻辑,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流动不断冲击与重塑城市间的联系,成为一体化空间网络的新机制和新动力。文章以西北地区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结合现实与虚拟视角分析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城市关联特征,运用赋值法构建综合折叠网络并划分城市等级,刻画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网络化特征明显,形成“一轴三区多中心”的网络格局,并在行政区约束和城市群引领下,初步形成6个凝聚子群。(2)受地理距离与行政边界影响,省区内联系强度大于省际,近域拓展大于远域扩张,大城市首先为本省带来发展红利,规模越大的城市跨省区正向溢出越强。(3)整体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城市又呈“一二三四”布局,边缘区则呈“散点状”分布。经济流和交通流总量服从帕累托分布。经济流核心城市“以强带弱”与“强强联合”共存,在空间上形成组团结构;交通流联系轴线等级明显。普列流陇海—兰新沿线城市表现出“点—轴”式空间格局,快列流“强强联合”多而“抱团取暖”不足,“马太效应”显著;公路流则呈现出明显的“向心集聚”态势;信息流具有广覆盖性和强渗透性,表现出...  相似文献   

17.
一、“十五”时期我国区域四大板块经济发展回顾总结(一)西部大开发开局良好。1·经济总量快速扩大,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0~2005年,西部地区GDP由16655亿元增加到33390亿元,年均增长14·9%(全国为12·9%),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7·1%下降到17%;地方财政收入由1127亿元增加到2465亿元,年均增长16·9%(全国为18·4%),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7·6%下降到16·6%;人均GDP从4639元提高到9309元,年均增长14·9%(全国为12·2%)。由此可…  相似文献   

18.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自敏  李兴 《经济学动态》2022,(12):104-122
降低电力市场无谓损失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在对中国城市层面电力市场无谓损失及其比率进行理论推导与实际测算的基础上,基于2006—2019年中国工业与居民用电量价与城市面板合并数据,使用份额移动(shift-share)法构建电力市场无谓损失的工具变量,量化研究了以无谓损失率为测度指标的电力市场无谓损失与碳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场景模拟对“双碳”目标下电力市场中工业与居民电价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电力价格扭曲导致电力市场无谓损失增高,而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启动,2019年电力市场无谓损失率相对2015年下降约34%;(2)电力市场无谓损失的上升会显著推动碳排放量的增加,并且在东部地区、非碳市场试点地区以及人口规模较大地区的作用强度更大;(3)场景模拟表明,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电力市场中工业电价下降至0.64元/度的同时,居民电价至少需要上升至0.55元/度。本文从电力市场的视角出发,对“怎么‘立’”“如何‘破’”等碳达峰行动中的关键问题尝试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四经普就业数据,将结构化的宫泽乘数和居民部门“资本-收入-消费”内生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评估比较了“十四五”时期新基建投资计划与传统基建情景的经济效应、能耗与碳排放,并使用熵权TOPSIS法识别出影响七大类新基建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新基建投资的经济效应与传统基建相比较弱,但新基建的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到2025年分别下降至0.48吨标准煤当量/万元、0.97吨/万元,实现25.63%的二氧化碳减排;(2)单位投资效益上,新基建的GDP乘数(1.14)虽略低于传统基建(1.33),但其内生消费拉动的产出占比更大,表明新基建投资更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3)受益于良好的能耗与碳排放绩效,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综合效益水平分别达到0.65和0.60,高于5G、特高压等五类新基建。总之,本文通过识别七大类新基建在经济、能耗与碳排放上的短板因素,可为新基建投资的布局方向与优化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