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健全的拨备规则可能加剧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危机后建立微观反周期机制的途径之一就是改革拨备规则.本文通过对西班牙动态拨备系统的经验分析表明,动态拨备规则虽不能消除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但其较好地解决了拨备的充足性及其"旱涝保收"问题.提高了银行系统抵御风险的缓冲能力.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应借鉴西班牙动态拨备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银行业拨备制度,提高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抵御风险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的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前瞻性拨备计提方法,并对我国银行拨备的适度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拨备监管标准存在偏高的可能,而过量的贷款损失拨备会覆盖到银行的非预期损失,这就会催生银行贷款意愿降低、会计报告失真等问题,从而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纪佃波 《南方金融》2022,(10):63-78
从2018年1月1日起,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分阶段实施,及时评估其应用的经济后果对于会计准则制定和监管政策调整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20年末已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86家中国商业银行为处理组,选取还未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57家中国商业银行为控制组,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应用是否影响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在整体上增强了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第二,资本市场监管、资本计量方法和盈利水平在其中发挥了调节效应。第三,预期信用损失模式对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的提升作用受到异质性因素的影响,对上市商业银行、运用权重法进行资本计量商业银行和盈利水平较高商业银行的影响更明显。这些发现揭示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增强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的作用机理,对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准则变革其他经济后果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在监管资本、贷款损失拨备和公允价值计算的顺周期性三个方面。金融系统顺周期性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加剧金融经济周期波动。有必要深入探讨顺周期效应产生的原因、形成机理和影响途径。从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5.
6.
如何通过制定有效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来影响银行信贷行为,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策当局亟需解决的难题。鉴于此,本文利用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准则改革——2018年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否及如何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过度增长。研究发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可显著降低银行信贷过度增长,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机制分析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主要通过充分性效应和及时性效应两条路径作用于银行信贷过度增长。进一步的分析则表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于以权重法进行资本计量的银行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而言,其抑制信贷过度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本文丰富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经济后果的有关研究,为会计准则制定与金融监管政策调整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历史损失"为基础的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因其风险确认的滞后性、顺周期性而饱受诟病。201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引入具有前瞻性的预期信用损失(ECL)模型。本文分析ECL模型的核心变化及其应用实施对商业银行财务、资本、定价、客户结构、资产质量等经营管理全流程的影响,从客户和业务选择、定价提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等微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贷款损失拨备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计提充分与否能影响银行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进而对经济周期的波动产生影响。在当前国内外金融监管当局再次关注金融机构跨经济周期稳健经营问题的背景下,本文总结了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贷款拨备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减值风险的确认和计量,合适的风险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适的风险分摊机制。本文基于Ku U思想,对贷款风险按照"已知-未知"理论来进行分类,并利用该理论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贷款减值模型的发展过程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两个机构对于计量"未知的未知"风险的艰难探索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减值模型应该遵循的"度",重新考虑预期损失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从整体看,银行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冲动,无论是在自身贷款增长率较高的时候,还是在宏观经济繁荣的时候,都会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出于避税考虑,银行会在自身收益比较好的时候增加准备金计提,熨平收入的波动。  相似文献   

11.
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贷款损失拨备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计提充分与否能影响银行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进而对经济周期的波动产生影响.在当前国内外金融监管当局再次关注金融机构跨经济周期稳健经营问题的背景下,本文总结了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货款损失拨备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周敏 《新会计》2024,(1):54-56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以后,金融资产减值由已发生损失模型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相较于简单的账龄分析法不仅参考历史信息,还要考虑未来预期,更加先进、科学、合理,但也更加复杂和抽象,如何设计并应用可操作的应收账款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某企业为例,简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应收账款减值中的应用,分析其产生的影响,以期为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金融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呼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改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共同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小组(FCAG),联手启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进项目。2009年6月25日,IASB就金融工具减值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发布征询信息,于11月5日发布《金融工具:摊余成本  相似文献   

14.
姜超英 《中国外资》2022,(14):133-135
预期信用损失法已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随着监管法规和要求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商业银行应持续加强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内控管理、不断优化模型应用,充分发挥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逆周期性作用,提升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5.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对防范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已有的几种典型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即现金流折现法、动态准备金法、压力测试准备金法和基于马尔科夫链迁移矩阵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本研究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一项新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对其经济后果的评估非常重要.关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的具体影响,目前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我国50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开数据,从监管资本、会计损益和资本计提前瞻性的角度分析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影响上,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金额显著增加,利润波动增强,对资本充足率带来一定冲击;从不同特征商业银行看,小型商业银行、使用权重法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H股上市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从资本计提的前瞻性看,贷款损失准备的前瞻性得到加强,顺周期性效应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国160家商业银行2013—2020年数据,研究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对银行业计提前瞻性的影响。2018年预期损失模型应用以后,运用模型的非上市银行和城商行相对于未应用组的计提前瞻性显著提升,且应用效果在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银行中表现更加突出。前瞻性提升有助于缓解银行的顺周期性风险,但在部分子样本中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使用预期损失模型的银行管理预期的视角从未来盈利转向未来损失,计提的信号传递动机因此下降。运用模型以前计提前瞻性较弱、信号传递动机较强的银行,运用以后表现出前瞻性显著提升与信号传递动机变弱。因此,银行体系的逆周期调节仍需多政策合力调控。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的要求,评估金融资产预期信用损失应当考虑“合理且有依据”的前瞻性信息。本文从会计准则和监管政策要求出发,结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21年年报信息,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时对前瞻性信息的运用和披露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前瞻性信息使用与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洁 《金融纵横》2020,(1):45-53
对于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银行业而言,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已发生风险计提减值的方法,更给银行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本文结合中小银行实践,具体阐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建设思路和应用,并对未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完善提出展望和建议,希望对未来中小银行在模型运用及风险管理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魏婷 《河北金融》2021,(7):49-51,69
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强化监管效能、维护金融稳定.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典型代表",其实施有助于夯实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实施过程中存在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的协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应研究二者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