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朝飞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118-122
文章以共同富裕为视域构建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8—2020年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指数,运用核密度估计刻画了全国及四大区域城乡融合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并利用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开展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城乡融合水平总体明显提升且逐渐趋于聚集状态,但是也存在局部分化态势;中国省际城乡融合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趋势,而东北地区呈现发散特征。鉴于此,建议优化城乡生产力布局、推动就地城镇化、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树立城乡共富典范,以此加速城乡融合、推动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3.
城乡融合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不同发达地区在城乡融合方面存在哪些差异?本文以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前十的地区(省、直辖市)为例,构建了要素流动、经济发展、人居环境、生活差异4个准则层共18个细分指标的城乡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综合评分及各准则层评分,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对十个地区的城乡融... 相似文献
4.
5.
江兰兰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9):119-123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走好“共同”之路,而城乡融合是重要发力点。文章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对城乡融合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并借助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法考察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各省份排名相对稳定,且整体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就空间分布而言,中国城乡融合水平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关系;东部地区表现为高—高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表现为低—低集聚现象。未来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以生态—经济融合为驱动、因地制宜盘活要素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日益扩大的城乡二元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进一步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在比较已有城乡发展理论和分析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城乡网络化是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可选模式,西部地区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城乡网络化发展来提高其城镇网络化水平、强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功能、加快产业网络化进程以及健全市场网络化体系,以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7.
8.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服务业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现状,并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其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基本无差异,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在分别考虑了截距项、时间趋势、时间特殊效应、省份特殊效应、省份时间效应与序列相关等因素的影响后,我国各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条件性β收敛。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由于生态基础比较薄弱,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把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统一起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西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加大资金投入,实行“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并举工程,以提升西部地区的生态力;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降低成本,以提高城市竞争力;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协调发展,以实现多赢。 相似文献
10.
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学界定产业链韧性内涵和特征基础上,构建包含产业链基础、产业链抵抗力、产业链恢复力、产业链可持续和产业链引领力5个维度的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市)产业链韧性水平展开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呈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产业链抵抗力和产业链引领力亟需进一步提升;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表现出“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区域差异分析表明,样本期内,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总体差异呈先降后升“U”型特征,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表明,全国及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等系列影响因素后,产业链韧性水平将随着时间推移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本文科学测度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水平,为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城乡生活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生活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终极目标.本文首先简述了生活方式的内涵,对国内外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文献进行了梳理评述,并以此为依据,选取了生活收支、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三个领域的若干个反映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重要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西部地区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水平做出了基本判断和分析,提出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4.
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通过构建全要素碳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6—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碳生产率,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方法考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和差异来源,使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检验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地区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地区>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特征,并且这种差异呈扩大的趋势;(2)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其贡献率整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下降的趋势;(3)全国及三大区域全要素碳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均表现出典型的β收敛特征,全要素碳生产率最高的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全要素碳生产率最低的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4)产业结构、财政支出水平等是影响全要素碳生产率收敛速度的重要因素。本文最后从清晰认识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重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问题、重视绿色低碳协调发展工程的实施路径问题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 相似文献
15.
16.
17.
西部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本文探讨了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基于1995-2009年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利用IPCC的方法,估算1995-2009年中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我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按照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了结构分解;同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对我国碳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从总体上看,中国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且差异主要是来自于四大区域内部,其中中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2)运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均显示1995-2009年中国碳强度的地区分布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也无明显的σ收敛特征。以上结论表明中国碳强度水平不会自动降低到"稳态",政府对碳减排的政策干预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构建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以中国2001—2018年省级数据为样本,对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研究地区差异及其根源,分析其收敛性。研究发现:(1)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普遍提升,差距逐渐缩小;(2)东、中、西、东北地区内部差异与地区间差异均有所减小,其中东部地区的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最为突出。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3)全国和地区层面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增速开始趋同。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