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贷担保机制是克服信贷约束、扩大信贷规模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信贷需求旺盛,信贷配给问题突出,信贷担保成为联结借贷双方的不可或缺的资源。2008年10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加快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创新,促进"三农"更快发展。在政策指引下,各地相继推出林地和水域滩涂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协会联保贷款、应收账款、股权、订单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为"三农"发展增添了活力。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受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财政资金有限的影响.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为此,充分研究"三农"发展的特点,总结信贷支农工作的经验教训,分析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从体制设计和业务开展上提高对农村金融的供给,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是金融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本文详细研究了信贷支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四川近年来农村信贷市场的信贷结构、存贷比、利率变化和机构网点变化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在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共同起着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即使没有政府干预,信贷配给也将作为一种均衡现象长期存在。本文还对农村信贷市场影响信贷配给的政府管制因素、信息不对称因素、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引导正规金融机构渗透农村信贷市场,建立普惠"三农"的金融体系提出启发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镕基总理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农村信用社是最好的联系农村的金融纽带,要促使它成为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今年是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新阶段的关键一年,中央提出了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人民银行总行在去年出台《关于做好农村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今年又推出《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根据文件精神,三明市农村信用社积极调整经营思路,立足“三农”,探索改进贷款方式、改善支农服务的新路子,有效地简化了贷款手续,调整了贷款投向,取…  相似文献   

5.
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受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财政资金有限的影响,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为此,充分研究“三农“发展的特点,总结信贷支农工作的经验教训,分析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从体制设计和业务开展上提高对农村金融的供给,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是金融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本文详细研究了信贷支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博士的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对我国发展"三农"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应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小额信贷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把“三农”问题及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提上了日程。作为农业银行如何抓住机遇,加大农业信贷工作力度,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开创农业信贷工作新局面,是很值得各级农行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新形势下政策性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通过对当前基层农业政策性信贷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求建立有效的农业政策性信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柴菁华 《甘肃金融》2010,(12):72-72
(一)牢牢把握"三农"定位。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实现由支持乡村农业,向支持城镇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转变;由单纯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农村城镇建设,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消费转变;由支持传统"三农"经济,向支持区域经济的大"三农"经济转变。(二)积极创新支农举措。一是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根据农村区域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农村的主导产业,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扶持,实现"一镇  相似文献   

10.
“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信贷”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金融创新不足,加之农业的弱质性,造成对农村的信贷投入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开发"订单农业 农产品期货 信贷"模式,解决该模式中的制约瓶颈,支持"三农"发展,以期对中部崛起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由供给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整个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经营模式下开展的一系列信贷创新对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一些特色需求仍具有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与"三农"的需求很难达成一致。本文运用金融排斥性理论,全面分析了农村信贷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村信贷创新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福建金融》2013,(2):69-72
当前,农村信贷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三农"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南平辖区9县(市)农户、农村企业和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供求状况的调查,深入分析农村信贷供求的问题与变化,提出进一步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性,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业信贷作为农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三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从金融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与信贷支农的多层次性,信贷支农的供需状况、难点与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在信贷资金供给和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对“三农’’实行更加优惠的倾斜政策,做“三农”发展的坚强后盾,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资金的助推作用的政策建议,为提高中国农业信贷绩效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滇中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2015年嵩明县提出"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旅活县、依法治县"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化改革举措落实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精神,通过将嵩明发展实际与省"两办"《关于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云南省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要求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作为嵩明县各金融机构而言,多年来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逐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不足、信用体系不健全、涉农信贷资金流动不畅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整体上与嵩明县农业大县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15.
对小额信贷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五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小额贷款组织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具体的改革措施.本文通过对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状况的调查,深刻分析影响小额信贷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小额信贷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界定,提出小额信贷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增加农业信贷投入.本文认为:快速增长的农业信贷供给与农村经济巨大的资金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既有量的不足,也有结构的差异;制约农业贷款投入不足的原因在于体制性资金外流,以及由于管理制度僵滞造成的服务方式、金融产品不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信贷投入机制,必须统筹解决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农业保险问题,为农业信贷的持续投入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7.
罗永平,男,现年49岁,大专文化,经济师,高级客户经理。该同志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业信贷业务,直接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在长达27年的时间里,他情倾"三农"数十个春夏秋冬,调查、评估、审查、推荐农业信贷项目320多个,金额48亿多元;他不断探索、创新信贷扶贫之路,让无数个"三农"客户获得新生,得到发展。他的事迹得到了广大客户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先后被贵州省政府扶  相似文献   

18.
小额信贷是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的有效手段.做好小额信贷工作,事关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大局.本文在对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和我国海南"琼中小额贷款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以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三农"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蔡永林 《时代金融》2013,(19):59-60
树立与农业经济地位及农业农村生产经营规律、规模、性质和特点等相适应的信贷理念,农村信贷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三性"原则才能落到实处。农村信贷服务也才能不断改善、提升、加大及可持续推进。和谐社会须扶弱济困,共同发展,一切信贷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制约“三农”信贷投入的主客观因素1、农业产业缺乏吸引信贷支持的基本条件。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仍较低,尚未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即公司加协会联农户的经营模式。如白水苹果产业虽然面积产量都具有一定规模,但在销售、储藏、深加工等方面除个别龙头企业外,绝大多数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