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利用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分析了广东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状况,为东西两翼及粤北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粤东对产业转移的承接效果最佳。另外,珠三角的大部分先进制造业吸引力不强,增速落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3.
4.
孙继琼  徐鹏 《财会通讯》2010,(10):103-105
本文在借鉴区位商和Hoover系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利用不同细分程度的27个行业,计算了四川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研究表明,四川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较高的都指向了能源、家电、造纸及纸制品、食品加工业等产业,其中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集聚趋势明显,而房间空气调节器、彩色电视机、农用化肥等产业则存在明显的外移趋势。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重点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示意义。为使兰州新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运用产业动态集聚EG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视阈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阐述产业集聚度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兰州各工业行业的数据,对其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其结果分为低、中、高集聚度层级,以此层级分类选择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并针对性地提出承接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承接中集聚度产业,提高承接产业的集聚优势;第二,自然承接低集聚度产业,培育未来承接产业集聚能力;第三,加强承接主导产业转移,打造精品产业集聚新区。  相似文献   

6.
盛宝柱 《民营科技》2014,(10):215-216
产业集聚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实现形式,安徽省依托产业集聚加快城镇化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首选之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用艾利森和格莱赛提出的产业集聚模型来测算1995~2005年间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变动趋势。结果表明2002年的全国的地理集中指数γ就超过了0.05(γ=0.0542),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并且还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文章还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高技术产业聚集情况。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4~2012年我国31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EG指数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现状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产业集聚成为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物流集聚效应明显,中西部地区集聚程度较低且上升缓慢,集聚优势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流集聚演化背后的成因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产业集聚这一新的视角回顾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版图的变迁,分析了不同时间段内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结论指出,产业集聚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协调,但也带来了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科学分析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江西适宜承接的行业,对江西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产业集聚指数分析,长珠闽地区制造业整体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广东、江苏和福建制造业向外转移相对滞后。为此,要利用江西地处长珠闽共同腹地优势,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集聚强化行业和成长行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补链模式、内部提升模式、"飞地经济"模式、组团式模式和逆梯度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品牌和优势,优化对接服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在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下,比较优势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也不同。以东、中、西部制造业为例,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集聚力正在减弱,地方政府竞争主要体现为分散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集聚力正在日益增强,地方政府竞争则主要体现为集聚力。这就要求不同地区要处理好本地区比较优势、政府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回顾了学界关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梳理了关于组织吸收能力前因变量的各种观点,认为在吸收能力前因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相对吸收能力与绝对吸收能力的区分。最后,本研究整合了两类吸收能力的前因,提出了一个整合框架,并对未来的吸收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对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并对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四省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的关联度进行测算,得到江苏的产业集聚度变化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变化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江苏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相关度为0.827,大于广东、上海和浙江。  相似文献   

14.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提振区域经济的关键动力。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均正向影响区域经济韧性。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驱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在不同地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此,应推进经济数字化改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筑牢经济发展根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网络,驱动地区均衡发展,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树青 《物流科技》2008,31(2):48-52
现代物流是实现中小企业产业集聚进一步升级的重要外部条件。泉州现代物流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现行的物流运作体系已成为制约泉州产业积聚进一步升级的重要原因。论文分析了泉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对泉州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的模式及政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俊 《经济界》2021,(6):46-51
基于中国31个省的省域数据,运用ArcGIS和GeoDa对省域金融集聚、空间分布以及动态演化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省域金融集聚具有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双重特征,东部高中西部低(特别是西部)是主要金融集聚态势且总体以LL低低集聚类为主.有必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金融"引进来"加"走出去"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考察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共轭驱动效应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符合威廉姆森假说。就全国而言,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背离共轭状态;分区域样本中,中部地区人才和产业集聚处于协同发展的共轭驱动状态,东、西部地区尚未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协同发展的正向互动关系。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影响,产业集聚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人才集聚则表现出非线性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明显优于广东省内珠三角外围地区的结论。通过计算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空间基尼系数和地区专业化指数,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随行业和地区不同出现差异化的特征,但并不存在区域产业"过度集聚"的情况。政府政策的实施不是拥塞效应的被动结果而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综合以上分析提出政府政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在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复杂影响,在环境规制政策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企业作出地理决策改变产业集聚度水平,进而影响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在环境规制下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经济应用价值与学术研究意义.为增强不同行业集聚程度的可比性,降低环境规制政策实施与外生变量的差异,采用DO指数法测算...  相似文献   

20.
地区产业规模是影响产业集聚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数据,以产业规模、专业化指数、企业平均规模等三个指标表示产业集聚,对产业集聚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产业规模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大,而专业化指数、企业平均规模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