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经济体系是由众多区域经济体组合而成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施行的区域差异化的经济发展策略,使得区域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单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十分严重,区域发展的策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资源分布上的差异,导致区域整体以及内部地区金融发展都存在差异。要想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就必须要分析差异的原因,以及产业的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环渤海区域金融产业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对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差异则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京津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是严重阻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但是财政资金非常有限,因此,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当有作为,开发性金融可以为西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分区域进行的,因此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本文以区域金融发展代表城市苏州为例,分析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金融发展对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作用,以及区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稳健、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伴随着区域经济不平衡,各地区在金融发展的水平上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更大,给我国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带来较大的阻力.2012年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均强调: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要充分发挥金融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三农"加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据此,非常有必要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东西部现在已形成十分明显的差距。一旦区域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将会导致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中心,不可避免的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而对区域金融的差异化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运用TOPSIS熵权法,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能力与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层面测度2010年至2020年我国31个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描述性统计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在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分指数中,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最大,数字创新能力指数最小。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差异较小。最后从加强省市间的合作、政府的宏观调控等角度为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对金融支持方法的差异性、倾斜性特点,对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效果较明显。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支持经验对我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我国四大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可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各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别,呈现非均衡状态。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区域差距的原因有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因素等。要促进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必须结合区域经济政策相关理论,运用合理的区域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经济发展程度均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性日益明显。随着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区域金融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能够影响并推动经济的增长。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区域全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行对已有研究成果简评。  相似文献   

11.
基于物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正逐步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物流产业作为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促进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21世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和综合性产业.文章探讨了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及其对区域经济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对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拉大,呈现出典型的梯次发展的态势:东部发展较快,中部重视农业,西部相对落后。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但由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滞后,资本外逃和资本短缺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国家扶持政府的效率发挥。为此,应加快中西部金融发展步伐,增强当地金融资源的动员能力,为经济持续、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拟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详细阐述金融结构、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指出金融结构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属于典型的内陆地区,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娄底作为一个内陆地区,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信贷同样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会不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产生泡沫,诱发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区域经济和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带着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参数和非参数模型对2004年金融“新政”实施以来,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不同区域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呈现不同的收敛态势;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差距主要是由区域之间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差距引起;而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过大是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让全世界瞩目。信息化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把经济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对待。我国各个地区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这种差异不但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短板效应延缓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对Wurgler的资本配置效率估算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我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显著优化了我国实体经济资本的配置,而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发展虽然促进了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但效果不明显。研究还发现:在所引入的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显著较大。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越高,其优化作用越显著,但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自身对资本配置的优化作用在减弱。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程度都很强,它的发展实际上是“政府推动”的。尤其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中央政府制度安排的区域差异和地方政府不同经济发展政策造成的区域经济环境差异是区域金融差异形成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政府行为是区域金融发展中的关键变量,政府行为的优化十分必要。中央政府应为区域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多符合市场化规则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则应致力于建设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传统的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必然被兼顾社会、经济、生态的绿色经济模式所代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由各区域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各区域之间相互协调,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区域经济开展的核心,所以,如何在环境约束下发展市域绿色经济、制定相关战略规划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学术研究者关心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变,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开发性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开发性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对缩小区域差异的作用不明显,但通过分析认为,开发性金融是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有效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我国东西部地区金融差异日趋扩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忧虑。然而,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则未能引起重视。黄河中上游地区金融发展滞后,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金融差异在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资产结构、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行交易以及金融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均出现了扩大发展的趋势。以金融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