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煤炭利用主要方向包括作为能源利用的发电、工业炉窑、民用以及作为原料利用的化工转化。中国约80%的煤炭作为能源利用,燃煤发电以建设大规模、高参数发电机组为主要手段,配合超低排放技术,煤耗水平和烟气净化方面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工业锅炉和窑炉的节能减排技术发展迅速,炉窑超低排放的相关配套研究、应用实现新突破,并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要求;民用燃煤向煤改气和煤改电等清洁能源应用发展的同时,也研究和应用了一批清洁化治  相似文献   

2.
《煤炭经济研究》2014,(3):86-86
2013年以来,我国持续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大气环境引发的关注日益升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华炜建议,大力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限制劣质煤的进口、生产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以技术、环境、政策综合指标为基础,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煤炭清洁利用度指标及评价体系,对我国典型煤炭资源省份山西省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8年,煤炭清洁利用度由七级(0.241 9)低水平状态提升为三级(0.613 2)良好水平状态,说明山西省在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配合国家政策的方法上取得重要进展,但距离清洁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需要持续推进政策与技术、环境互补发展,降低污染物排放与能耗,多点发力促进煤炭清洁利用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深入探讨了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下,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途径。首先,全面阐述了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现状,并深入研究其所面临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多方面的技术途径,包括燃煤技术升级、煤炭地下气化、煤炭液化以及CCUS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并对这些途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全面对比,包括优势与应用前景、风险与挑战。最后,对各个途径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这些途径不仅总结了当前技术水平,更展望了未来发展,为我国煤炭产业在新型能源时代找到可行、高效、清洁的利用途径提供了明确指导。  相似文献   

5.
当前是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煤炭发展应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为目标,发展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将煤炭利用分为煤炭洗选、作为燃料发电、作为原料清洁转化、煤炭分散清洁燃烧、低阶煤分质利用等途径,系统分析了各途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新形势、新要求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对全国重要煤电基地山西省来说,在能源结构短期内无法调整的现状下,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解决山西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核心。阐述了能源转型背景下山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内涵、进展,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进入清洁能源时代山西煤炭清洁发展的实现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煤炭开采现状分析,系统梳理了煤炭安全绿色开发相关政策内容,从行政管制和经济工具角度对现有政策进行分类,通过构建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政策进行评价,分析煤炭开采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 中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多年地质勘探工作的成果,中国常规能源(包括煤、油、气和水能,水能为可再生能源,按使用100年计算)探明(技术可开发)总资源量超过8 230亿t标准煤,探明(经济可开发)剩余可采总储量1 392亿t标准煤,约占世界总量的10.1%.能源探明总储量的结构为:原煤87.4%,原油2.8%,天然气0.3%,水能9.5%.能源剩余可采总储量的结构为:原煤58.8%,原油3.4%,天然气1.3%,水能36.5%.煤炭在中国能源资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油气资源量很少.  相似文献   

9.
《中国煤炭工业》2014,(2):17-21
正2013年12月24日,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92.73亿元收购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持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全力打造公司的煤化工业务板块,努力实现从"煤炭—发电"产业链向"煤炭—煤化工"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及延伸。2014年1月5日,神华宁夏煤业集团2014年工作会议暨一届五次职工代表大会传出消息,  相似文献   

10.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巴黎协定》形成了以"国家自主贡献+全球盘点"为主的集体减排行动模式。阐述了我国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现状,针对煤炭行业,从开发、利用和转化3个方面分析了碳排放的现状与发展难题,并分析了煤炭行业碳排放的发展趋势。提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战略和政策建议,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神华集团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以神华集团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典型案例,总结提炼了神华集团在煤炭的清洁生产、清洁运输、清洁发电以及清洁转化等方面获取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雾霾标准从2013年1月1日正式试行,可正是从今年新年开始,中国中东部地区连遭雾霾天气,PM2.5浓度多日上升,许多城市的PH值达到500微克上下,为中国标准规定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的7倍左右。PM2.5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在探讨谁是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及雾霾污染严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碳约束条件下煤炭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协同创新的进化博弈模型,研究了碳约束对煤炭开发方进行绿色开发和煤炭利用方进行清洁利用的协同创新动力和行为选择的影响。考虑了具有不同的创新收益函数、创新成本函数、对煤炭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进行协同创新的两类企业,分析了碳约束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约束条件下协同创新预期收益、协同创新风险、创新资源总投入和协同创新初始成本投入是影响煤炭开发方绿色开发和煤炭利用方清洁利用协同创新和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改善和提升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发展煤化工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坚 《化工管理》2013,(23):25-27
最近,美国杜克大学学者杨启仁等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发表了题为《中国合成天然气革命》的文章,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文中称:煤制天然气计划较传统天然气可能多产生7倍的碳排放,较开发页岩气多耗用100倍的水资源;除了温室气体排放,煤基合成天然气还将排放硫化氢和汞,  相似文献   

15.
制定政策 扶持我国煤炭液化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液化尽管预期的宏观经济效益明显 ,但在起步阶段 ,由于这一新兴产业的技术含量高 ,初期投资大风险高 ,因此国家制定鼓励和扶持煤炭液化的产业政策和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特色,确立煤炭开采与清洁利用技术课程思政核心是“技术赋能匠心,守护环境初心”,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以“个人修养、职业素养、理想信念”三个层面建立课程思政目标,将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环保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品德意识、环保意识和劳动精神,树立为祖国清洁能源发展奉献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7.
<正>受资源禀赋、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制约,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但煤炭的开发利用还面临国内环境要求日益严格、国际碳减排压力不断加大等严峻挑战。煤炭的清洁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一、煤炭是安全可靠的能源资源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7%左右,是最丰富的能源。截止2016年年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大约在32亿吨左右.占世界产量的近一半,而且还纯进口1亿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70%.并且在未来的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煤炭作为中国主要能源的状况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煤炭开采、加工及利用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保持煤炭的可持续利用.是中国能源战略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电力技术经济》2010,(5):13-13
2010年4月12日从国家能源局据悉:我国将启动煤炭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表示:“影响煤炭工业发展的因素固然较多。但煤炭法律体系不健全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煤炭开发和生产规模不断增加,煤炭工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20.
正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能源安全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产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式变革对于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煤炭供给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等意义重大,也是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一是传统煤炭利用方式向精准化和清洁化升级。煤炭用于发电、炉窑、民用等传统利用方式将逐步降低,同时环境要求将越来越严格。传统煤炭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