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贸易成本是经济活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存在,但却被传统贸易理论甚至整个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长期舍弃了,或仅作为影响经济活动的一个外生变量。到了新经济地理学那里贸易成本才得到真正的"复活",被视为左右经济空间分布的核心变量。新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贸易成本,属于三个经济学分支"散论"的集合,即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新贸易理论之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论、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之间的集合。然而即便在新经济地理学那里,贸易成本主要是被当作影响经济空间集聚的一个因素,在相关分析中往往以虚设变量代替贸易成本,且鲜有实在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凭借在传统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两种理论框架6下,试图对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进行较为全面梳理,以总结我国目前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与行业特征以及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同时,也进一步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从理论的角度上看,以传统贸易理论为视角对我国产业转移的研究居多,以新经济地理学为视角的研究较少。对比两种理论的优点与不足以及空间尺度的适应性,提出合理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一国内区域间的产业区位演变,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更为适合,但也要吸取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适用性,综合多种区位理论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标: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测度及其分解。研究方法:选取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量和分解。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区域间贸易成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中国的国内贸易成本始终小于国际贸易成本,东北区域和贸易程度相对较低的建筑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的贸易成本较高;区域间贸易成本分解发现距离较远的区域间贸易成本较高,“邻近偏好”明显;经济增长极则表现出显著的“腹地偏好”,即与其经济腹地间贸易成本较低;而东部沿海的“后来居上”主要来源于沿海之间存在的“区域分割”。研究创新: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的演进及其双边特征。研究价值:为促进区域合作、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天津滨海新区三个综合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990-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就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前和设立后制度创新对试验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制度创新显著地促进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下一步改革应继续鼓励制度创新,包括应加快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所有权制度,完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加快实施以金融体制改革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建立开放型区域文化,促进区域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空间经济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生产资料在地理空间的配置与生产过程。广义空间经济学是关于空间维度研究的一个系统整合过程,其研究领域覆盖了狭义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贸易理论以及城市经济学等学科。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广泛、复杂,既包括微观个体行为也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与政策分析,关注的是更加一般抽象化的空间因素,既包括有形的又包括无形的,并且是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综合研究空间结构的动态发展。在空间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应当以广义空间经济学为基本的研究背景,抓住研究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物流环节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贸易成本作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国际物流发展的若干要素,对发展国际物流、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路径依赖的观点揭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推陈出新,从自由贸易的前提批判、制度成本、信息不完全和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等四个方面为新贸易保护的兴起寻求制度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贸易成本测度模型之不足,在Novy(诺维)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可操作的研究方案,然后运用该研究方案,对1980年到2006年间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成本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0年至2006年中国与日本关税等价的双边贸易成本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日双边贸易成本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一、国际贸易中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标及其利益保护实现的条件 80年代开始,在贸易政策理论研究与国际贸易现实中出现了一个难题:发展中国家在使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来保护本国的利益时往往是无效的(如 80年代的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失败,被迫开放了本国市场)。而发达国家在采取贸易政策时,其保护效果却能够行之有效(如 90年代初美、日汽车贸易保护;美、欧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等等)。对这一难题迄今未有较满意的研究结果,本文用对策论的思想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严格的数学模型分析,给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0.
秦法萍  郭璞 《现代企业》2009,(10):15-16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解释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世界国际贸易发展,在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分析:1981~2007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一个融入双边冰山型贸易成本和多边贸易壁垒的一般均衡模型,本文测度了1981~2007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以此来呈现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大小和变化。测度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平均对外双边贸易成本已经下降到0.4以下,并且在加入WTO后呈更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空间距离依然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中国与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在贸易领域的相互开放程度要高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2.
在1947年制定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中,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很令人重视的问题.然而,环境污染与环境退化却成了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政府和人们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环境.同时,贸易与环境问题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的关注.但是,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等原因,各国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看法并不相同,在如何采取措施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对世界贸易规则和国家环境法及其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文章拟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并试图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1947年制定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中,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很令人重视的问题。然而,环境污染与环境退化却成了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政府和人们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环境。同时,贸易与环境问题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的关注。但是,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等原因,各国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看法并不相同,在如何采取措施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对世界贸易规则和国家环境法及其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文章拟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并试图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家在贸易量迅速扩大的同时,也经历着产业内贸易的形态变迁,不同形态的产业内贸易引起的调整成本可能不同。本文通过对1996-2005年18个制成品产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劳动力市场调整成本较大,同时调整成本也因不同产业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讨论了存在成本差异的第三国市场模型的最佳贸易与产业政策选择问题,讨论了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本国和外国成本差异情况下的Cournot竞争和Bertrand竞争的情况。本文发现,在Cournot竞争下,政府首先行动时,当政府基金影子价格低于4/3时,政府对出口进行补贴,并且本国越有成本优势,补贴越高,补贴的利润转移效应越大;当政府基金影子价格高于4/3时,政府对出口征收出口税,且本国越有成本优势,征税越多。在Bertrand竞争下,当政府先行动时,对出口征收出口税;当政府后行动时,对出口进行补贴。当本国企业具有劣势时,事后补贴是最佳政蓑。  相似文献   

17.
论产业内贸易的测量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文章应用克鲁勃和洛德提出的GLIIT指数,对我国自1992年到2003年总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跨国家、跨行业的计算。文章中的行业划分主要依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第三版(SITC,Rev.3)的划分。计算结果发现不论是跨国家还是跨行业产业内贸易,我国主要是垂直产业内贸易,平均占到总产业内贸易的70%以上;另外我国跨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总体有上升趋势,波动比较小,但跨行业产业内贸易波动比较大。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两会期间,物价上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多,如汇率持续上升,国际经济环境等,其直接原因为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提高,表现为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上涨等诸多方面。温家宝总理说,2008年将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这句话意义深重,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生存发展的空间,加强成本管理首当其冲成为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富 《现代企业》2013,(10):71-72
一、二战后到20世纪末日本贸易政策演变1.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开始制定“产业合理化”政策,重点支持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石化、合成纤维等行业,以振兴本国产业。体现在贸易政策方面,推行贸易保护政策,限制进口,对进口实施较高关税和重要产品实施配额制,截止到1960年,日本60%的产品都实行进口配额,此外还对进口物资和技术采取严格的审批制度,保证把外汇集中用于政府支持的产业;同时限制外国的直接投资,减弱来自外部的竞争,保护本国企业;大力促进企业大型化和集团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并通过日本开发银行和日本进出口银行给予这些行业低息贷款,设定了出口创汇免税制度和出口信用保险等,以鼓励本国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模式主要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在当前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贸易模式逐渐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化。利用1998—2015年SITC十类产品的进出口数据对台湾贸易产品的Lafay指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台湾对外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分别基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生产效率和要素禀赋差异而发生。进一步构造基于RSCA指数和TC指数的贸易模式背离倾向指数(H指数)可以发现,台湾对外贸易整体上存在净出口能力水平大于比较优势水平的正背离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