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1995年-2008年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分析了东部沿海10个省市国内旅游动态发展状况,即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10省区国内旅游发展具有较高的时间同步性,国内旅游波动周期"同涨同落";依据增长指数和相关系数的差异,将东部沿海10省区划分为两种类型。然而由于政策推进、资源开发、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差异,各省区国内旅游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区域响应,分两个时段分别统计各省区国内旅游的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依据各阶段的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的差异,划分出国内旅游发展的地区响应类型。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1990~2010年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省)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了旅游和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对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除了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响应等显著为负以外,旅游企业固定资产对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入境旅游人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响应;第二,除了商品零售总额对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响应显著为正以外,各省GDP只在较低分位点处对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有显著的正向响应,园林绿地面积和各省人口数只在较高分位点处对旅游外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响应;第三,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响应程度在力度上普遍强于对旅游发展的响应,随着入境旅游的发展,前者的力度总体递减,后者的力度逐渐增加;第四,随着入境旅游的发展,入境旅游对旅游发展的响应逐渐增加,对经济发展的响应则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3.
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最早形式,其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是衡量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构建城市入境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2013年河南省各个地市评价指标数据作为依据,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13年城市入境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了河南省18个地市在入境旅游发展方面所处的位次和等级,为河南省入境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提出了河南省区域入境旅游协调发展的措施,为其他区域入境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选择出2条典型旅游带,6个典型旅游区以及对应的16个典型旅游省市的基础上,采用系统论中的负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及西部三大典型区旅游流系统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流的负熵值在诸多年度都小于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负熵值,长三角地区的入境旅游流对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流西向转移对西部三大典型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为:对泛西安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影响最大,成渝地区次之,云贵地区影响最小;而西部三大区域的旅游流对长三角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影响为:成渝地区的影响作用最大、云贵地区次之、泛西安地区最小。根据研究结果,最后得出各区域在发展入境旅游时,都应该争取更多二手客源市场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区域经济相对于大尺度参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将区域经济增长分为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来研究区域经济的动态变化过程。运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构建长江流域各省市主要入境旅游市场SSM模型,对17个主要客源市场基于长江流域背景下各省市的竞争力的动态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原因,为长江流域入境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0—2008年的数据,采用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并以广东省和云南省为例,分析了两者关系的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整体而言,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不是严格的双向因果关系;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平均值为0.670,从现有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从广东省与云南省的比较来看,广东省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平均产出弹性值远大于云南省,说明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
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M)是考察区域经济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SSM方法对2000年至2012年大连市入境旅游人数的分析,依据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对大连市各客源国或地区样本的分析,将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划分为优势市场、潜力市场和弱势市场;并建议主抓重点市场、创新营销思路、加强软硬件建设、注重整体环境的塑造,来提升大连市国际旅游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1996年~2008年间的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数据,构建多种评价指标,对中部六省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变动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入境旅游规模增长趋势明显,但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入境消费模式仍以数量型扩张为主;六省区以滞后型消费模式为主,消费质量偏低,非基本消费支出还不是区域内的主要消费;区域入境旅游消费不平衡指数随时间推移呈减小趋势,但区域内不平衡格局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国外居民旅游需求对中国入境旅游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除国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外,还得益于世界各国来华旅游消费倾向的提高,而旅游消费倾向则主要是各国人均收入增长的结果。本文基于各国人均收入的变化对中国入境旅游贸易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拓展中国入境旅游贸易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世界旅游2009年继续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严重影响,不仅全球国际入境旅游增长大幅度收缩,而且世界旅游经济主要指标也首次出现负增长,各大区域国际入境旅游普遍下降,使整个世界旅游发展进入了新世纪以来的"底谷"期。展望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出衰退"阴影"笼罩而进入复苏增长期,以及部分重大国际活动的带动,将使世界旅游发展逐步走出"底谷"期,步入恢复性增长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引入多元距离的概念,探索多元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为中国入境旅游的市场营销和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实践上的依据和指导。方法/过程在传统的旅游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扩展的旅游引力模型,运用中囯入境旅游20个主要客源国2000—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探索多元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样本总体模型,地理距离、语言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具有负向影响,制度距离对入境旅游具有正向影响,文化距离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不显著。2)基于分时段模型,在2000—2009年期间和2010—2014年期间,地理距离、语言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具有负向影响,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的效应不显著。3)基于分区域模型,在亚洲市场,地理距离对入境旅游具有负向影响,其他类型的距离均不起作用;在亚洲以外市场,制度距离对入境旅游具有正向影响,文化距离、语言距离对入境旅游具有负向影响,地理距离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不显著。4)在各模型中,客源国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的入境旅游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地分析区域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分布的演变特征对于准确预测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和合理确定规模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指数和Zip法则等理论和方法,对1996-2011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分布的现状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扩张速度较快,规模发展地区差异明显。但从总体而言,随着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宁波、嘉兴、金华等)和次级旅游经济圈(浙中旅游经济圈、浙西南旅游经济圈)的发展和崛起,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规模结构逐渐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8~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41个对象国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验证"一带一路"沿线41个对象国入境中国旅游对国际贸易的具体作用,进而以双门槛模型探究各国不同人均收入水平下,入境旅游对国际贸易作用的"非线性"变化和国别差异。研究发现:(1)41个对象国入境中国旅游对国际贸易存在正向作用。(2)入境旅游对出口贸易作用随人均收入增加不断下降,所有国家从逐利向消费阶段转变;对进口贸易作用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升后降,10国处于作用较小且呈增长趋势的初始阶段,27国处于作用最大化的逐利阶段,4国处于作用最低的消费阶段。(3)相同人均收入区间内入境旅游对出口贸易作用大于进口贸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旅游与贸易合作时,中国应准确把握入境旅游对国际贸易作用的国别差异,针对不同阶段制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8~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41个对象国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验证"一带一路"沿线41个对象国入境中国旅游对国际贸易的具体作用,进而以双门槛模型探究各国不同人均收入水平下,入境旅游对国际贸易作用的"非线性"变化和国别差异。研究发现:(1)41个对象国入境中国旅游对国际贸易存在正向作用。(2)入境旅游对出口贸易作用随人均收入增加不断下降,所有国家从逐利向消费阶段转变;对进口贸易作用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升后降,10国处于作用较小且呈增长趋势的初始阶段,27国处于作用最大化的逐利阶段,4国处于作用最低的消费阶段。(3)相同人均收入区间内入境旅游对出口贸易作用大于进口贸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旅游与贸易合作时,中国应准确把握入境旅游对国际贸易作用的国别差异,针对不同阶段制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核心-边缘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利用核心—边缘理论研究了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关键影响制约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西安市入境旅游规模首位度十分明显,处于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发展的核心支配地位,其他城市处于边缘地位;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呈核心集聚型,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明显;陕西省各城市资源禀赋、经济规模、航空运输条件、对外经济联系、旅游接待能力等是导致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影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相关数据, 为缩小中部地区城市旅游经济差异、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以促进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方法/过程以旅游外汇收入为测度指标, 将统计学和ESDA方法结合, 分析2003-2013年中部地区城市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果/结论(1) 时间演变方面:绝对差异持续扩大, 相对差异表现为波浪形下降趋势, 但依然处于高位运行; 依泰尔系数分解可知, 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省内差异和省际间差异交替变化, 为差异主要贡献者; Global Moran's I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未形成明显的高水平城市集聚区。(2)空间演变方面:高水平城市基本为各省省会及其周边城市或拥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城市; Local Moran's I说明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逐渐形成两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3)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特殊事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灰色预测模型,研究并预测山东省2019—2023年旅游外汇收入和世界各地来山东省旅游的人次,并对山东省2019—2023年旅游外汇收入预测值与相关地区入境旅游人次预测值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山东省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在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旅游外汇收入预测值与不同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次预测值呈现出不同的关联度。因此,山东省应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旅游营销宣传,不断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分析影响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的各种主要因素,并评价其发生变化时可能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影响中国入境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入境游客在中国旅游的成本,旅游客源国本身的经济条件,与中国相竞争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价格水平和入境旅游者的“自我宣传效应、旅游持续性行为”等。文章最后对中国入境旅游者的需求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中国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决策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山东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规划发展提供决策上的参考,进行了山东省入境旅游游客量的指标建模与预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山东省2005—2010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为原始数据,构建入境旅游游客量指标的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检验,得出模型的预测级别为好。并对2011—2015年的入境旅游游客量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准确率高达99%。由此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5年山东省入境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应当密切关注国际客源市场的需求动向,实施正确的战略引导。  相似文献   

20.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面临空前的挑战,市场结构将重新整合。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主要客源地分布在亚太地区和欧美一些主要旅游产出国,来华游客多以商务游客和观光休闲为主。这一客源地区的旅游者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化危机为机遇,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应加强金融监管和国际旅游合作,在巩固传统市场基础上开拓新市场,实行差异化市场战略,促进客源流向的均衡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优化,将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