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基于1998—2017年13个粳稻主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框架测算粳稻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偏向指数,深入分析中国粳稻技术进步的实现路径以及技术进步方向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粳稻技术进步率为1.1%,技术进步的潜能主要来自偏向性技术进步;粳稻的偏向性技术进步有明显异质性和阶段性特征。建议研发推广节本提质增效的绿色技术,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技术精度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导向作用,促进粳稻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就业问题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市化的关键,难点在于农民工就业的弱势特征.本文从劳动力产权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就业弱势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劳动力产权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在各行业的不断普及,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逐渐加深。基于2001~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与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本研究从劳动力的就业行为与收入视角,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了工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人口大规模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一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进一步的检验与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智能化显著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工作稳定性,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稳定迁移,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异质性。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为政府持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与职业技能培训投入给予了实证支持,也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2017年在广东、河南、湖北、山西、云南5省所做的农户调查数据, 从迁移异质性角度, 考察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差异。方法 文章使用IV-Probit和IV-Tobit模型, 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为内生性的问题, 实现模型参数结果的无偏估计。结果 在广延边际上, 劳动力季节性非稳定转移就业对农户转入、转出土地均没有显著影响, 而常年稳定转移就业仅对农户转出土地有显著正影响, 家庭每新增1个常年在外务工者, 会使农户土地转出倾向增加9.5%;在集约边际上, 虽然稳定和非稳定的转移就业方式都降低了农地需求, 但只有常年稳定转移就业显著促进了农地供给的增加, 家庭每新增1个常年在外务工者, 会使农户土地转出数量增加8.1%。结论 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稳定迁移和就业, 尤其是让非稳定转移就业者实现在城市的长期、稳定就业, 是解决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供给不足的有效出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农场主行为和一般微观生产函数出发,运用相对静态分析,探讨了市场经济下农业技术进步的效应。涉及到市场经济对既定技术利用率的影响和技术进步对投入规模的作用。重点是技术进步趋势对投入规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农民工调查数据,对天津市农民工的社会经济特征、就业状况和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农民工收入、福利待遇、劳动权益、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公平等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教育和培训对农民工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为此,政府应该在劳动力市场机制、政府政策机制和社会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  相似文献   

7.
蔡晓琳  李慧泉 《农业技术经济》1985,(收录汇总):130-144
本文从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视角,构建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函数移动的影响机理分析框架,构建多要素技术进步的偏离度指数和要素偏向指数,分析2004—2019年小麦产业的要素偏向性特征趋势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小麦产业及各主产区的技术进步主要是以中性技术进步为主,偏向性技术进步在不同阶段对技术进步存在差异性影响。小麦产业要素偏向特征呈现“劳动力—生物化学—土地—劳动力”的趋势,各主产区的技术进步偏向主要以劳动力和生物化学要素为主,以土地要素和机械要素为辅。小麦产业的技术进步模式表现为以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为主、机械型技术进步为辅,各主产区的技术进步模式存在差异,这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扭曲和地理特征有关。农业人力资本和农业科技投资是促进小麦产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对于小麦产业实现节本增效和提高“藏粮于技”具有现实指导价值,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界对最低工资对非正规部门就业和工资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依据2012—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通过建立就业选择方程分析了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就业选择的影响,通过建立就业选择偏差修正的工资方程分析了最低工资对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工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最低工资对低技能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但对高技能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高技能农民工对低技能农民工就业的替代效应;与非正规就业相比,最低工资导致农民工更加倾向于选择正规就业;最低工资对非正规就业的低技能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最低工资的灯塔效应。因此,政府部门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将有助于农民工就业状况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利用五城市调查数据,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进城农民工就业呈现出行业高度集中、非正规部门比重高、劳动时间长、工资水平低、雇佣关系不规范等特征。②进城农民工的劳动保障状况很差,其保障水平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距。③进城农民工的小时工资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③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状况对其小时工资有显著影响,但不同行业和不同雇主类型的农民工小时工资没有显著差异。本文最后揭示了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曾亿武  傅晨 《南方农村》2012,28(6):40-43,47
本文根据广东省农民工调查数据,梳理当前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分析就业歧视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结合广东省农民工就业政策经验,提出消除就业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就业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农民工群体实质性城市化的重要保障,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农民工群体就业整体上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的困局源于多元要素结构化下的就业能力困境。研究从制约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制度环境问题、社区支持问题及农民工自我培养问题等角度解析城市化效应下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困境;并给出优化宏观维度的制度环境,规范中观维度的社区支持及强化个体维度的农民工自我增能等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服务业作为当代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农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服务业,农民可以得到一份务工岗位,或者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创业的机会.本文将对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进行研究,针对农民工就业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论述,从而完善农民就业体系,加强信息咨询及技能培训,利用农民工快速跟上服务行业的发展步伐,实现双赢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近年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个体因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造成了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性别差异;农民工的年龄越大,其就业过程所受的内外部约束也会逐步扩大,最终致使其就业能力下降;通过投资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显著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外出务工年限越长并有非农就业技能的农民工,其就业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不仅推动了就业市场上信息的充分流通,而且对原有工作岗位形成冲击,正展现出对农民工就业愈发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宽带中国”政策试点,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农民工就业。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农民工就业,“宽带中国”政策试点使农民工就业率提高了1.78%;第二,数字经济对新生代和低技能农民工群体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三,数字经济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机制包括增进就业信息获取和催生新的工作岗位;第四,数字经济提高了农民工就业质量,但这种提高仅仅表现为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民工工作强度反而有所增加。本文结论对政府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就业和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民工的就业流动行为也在发生变化。本文基于深圳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就业流动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年龄、婚姻状况和日平均工作时间对于农民工就业流动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所处行业、工作环境、受教育程度、性别、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是提高其人力资本和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北京和宁波两地农民工的实证调研资料,运用Linear probability model对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个体差异会影响其培训需求,农民工的迁移意愿对其培训需求的影响更为突出。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制度因素对农民工迁移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影响,提出了几点制度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个体资源贫乏、组织资源缺失、环境资源不均的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仍得不到根本改善,要在社会资本理论的指导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结构的劣势,进一步扩宽其就业途径。  相似文献   

19.
自主创业视角的中国农民工转移就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规模扩大和城市失业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使传统的乡村—城市外生转移模式难以满足农民工转移就业的需要。中国转型时期农民工创业的机会成本较低,创业意愿强烈。农民工创业通过社会网络的传导功能,形成强烈的创业示范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将农民工转移就业内生化。尊重农民工创业的自主性、优化农民工发展型创业环境、拓展农民工社会网络应成为政府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农民工的外出就业动机有明显的代际差异.随着出生时代的推移,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中的生存型经济动因减弱,而个人发展的非经济动因增强,本文认为,农民工观念意识的变化与其建立在"库存知识"基础上的思想关注焦点和考虑主题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这将会对既有的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