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银行并购是实现我国银行业有效重组的根本途径 1、银行并购有利于我国银行业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有一个基本原理: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进而决定企业绩效.这个原理对银行业同样是适用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既不能高度垄断,也不能过度竞争.高度垄断必然导致活力不足、效率低下,过度竞争则可能导致风险增加、内在不稳.而并购正是形成和维持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基本途径.通过并购,并购各方都会精心计算自己的成本收益,由此达成的银行机构重组,进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就内在地包含了稳健有效要素.  相似文献   

2.
黄宪 《新金融》2000,(2):7-11
我国银行业正处在向商业银行制度转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制度的构建不仅是银行追求自我效益的商业化过程,而且必须包括存在一个有效的银行业市场组织结构。银行业的市场有效性是判断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前提。经过近15年的探索和试验,我国银行业不断加大了银行业的竞争强度,不少人认为银行业的竞争过于激烈了,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我国银行业基本上还处于垄断状态。因此,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判断缺乏必要地前提。如何看待我国银行业竞争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组织结构应该追求完全竞争状态、寡占状态、还是垄断竞争状态?这是我国金融界和政府决策需要回答的。本文在分析如何判断银行业市场有效性原则上,进行银行业竞争强度的国际比较,讨论我国银行业竞争强度的现状和市场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15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变化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目前属于垄断程度较高的寡占型市场,但垄断程度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优化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提高银行经营绩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银行监管的微观基础和战略监管体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讨了银行监管的微观基础,认为在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业不完全竞争的作用下,银行业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需要外部监管力量的支撑来维护稳健经营,但是政府机构监管作为监管垄断力量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道德危害从而导致监管失灵。中详细分析了各种重要的监管措施带来的正负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监管的战略体系至少应当包括监管、激励结构、市场约束和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并购浪潮日趋显现。从绩效看,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并购推动银行业从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转变;外资银行并购对促进中资银行公司治理和竞争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海外并购在经营业绩层面看尚未取得显著成果,但一些大型银行的战略并购对我国银行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具有较高战略价值。从趋势看,在短期与中期,国内市场化并购动力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但中小商业银行业并购、混业并购和产业资本投资银行业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趋于谨慎并更加注重战略价值。在规制方面,我国银行境内外并购的法律和监管制度面临相互协调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正彦 《金融论坛》2004,9(6):40-44
国内大多数研究认为,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占有垄断地位,而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益普遍不佳,因此我国银行业的规模与效率并不呈正相关,银行业市场绩效的总体水平很低.本文立足于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得到如下基本观点和结论:一是银行业作为特殊行业,其市场绩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二是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较低是客观事实,但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有银行业利润的很高市场份额;三是我国银行业赢利状态趋于平均化,而不仅仅是国有商业银行独家赢利状况不佳;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成本上具有规模经济倾向.  相似文献   

7.
双因素理论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激励理论,在当前银行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有效提升银行基层网点的竞争力有助于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银行基层网点当前绩效激励中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双因素理论中关于绩效激励的原理,用团队建设解决当前问题,可以提升银行基层网点竞争力,同时为高层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银行基层网点激励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4-2007年的数据计算出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和HHI,结果显示我国银行业目前仍处在垄断程度较高的寡占型市场,不过市场集中度呈现缓慢而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借鉴SCP框架思路的基础之上,并考虑可能影响银行绩效的相关因素,构造了两个较为直观的实证模型,分别就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等因素同银行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同市场集中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我国银行业整体上表现出规模经济,且股份制银行的规模经济性优于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其市场绩效没有起到正面作用,甚至还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9.
已有的关于银行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主要考察市场结构和(或)股权结构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本文尝试考察市场、股权和资本三种结构变量与银行业绩效的关系。实证发现银行国有股比率与银行绩效显著负相关;市场集中度与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存款市场份额与银行绩效显著负相关;资本比率与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资本结构是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对于银行业而言,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银行股权结构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上面,而股权结构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两个方面,本文就针对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方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公司金融、银行业结构和货币传导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构造了一个资本市场一般均衡模型,其中,银行股权资本是否充裕影响了银行信贷决策。分析表明,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施加了作用:如果银行业由几家银行垄断,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连续。分析强调,垄断银行业结构、公司债市场不发达是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从改变银行业垄断性市场结构、发展公司债市场两方面着手,完善货币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这样才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用CRn和HHI这两个操作性较强的市场集中率衡量指标,分别对中国商业银行业2004-2008年期间的资产、资本、存款、贷款、利润、机构和人员等主要项目的市场集中率进行测定。实证结果为,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正在经历一种从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该市场的垄断程度仍然较高。在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绩效考核体系时着重强调的应该是效率,而非银行规模和市场份额。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绩效,就必须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发挥市场结构对绩效的积极促进作用:降低进入壁垒,抑制行业垄断,完善产业退出机制,防范放松管制过程中的风险,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3.
[摘要]国内大多数研究认为,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占有垄断地位,而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益普遍不佳。因此我国银行业的规模与效率并不呈正相关,银行业市场绩效的总体水平很低。本文立足于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得到如下基本观点和结论:一是银行业作为特殊行业,其市场绩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二是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较低是客观事实,但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有银行业利润的很高市场份额;三是我国银行业赢利状态趋于平均化,而不仅仅是国有商业银行独家赢利状况不佳;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成本上具有规模经济倾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整体经营效率状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本文采用SCP范式(结构、行为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处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行为在显著加强。但就整体而言,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经营绩效较低,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5.
王晓  王盼  李佳 《投资研究》2020,(11):123-142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综合考虑银行微观特征与宏观层面等因素,构建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我国银行业为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单从银行自身来看,资产证券化显著促进了风险上升,而且银行微观经营环境越好,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正向影响越强。但从宏观层面来看,资产证券化降低了银行风险,并对贷存比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或权益资本比较低银行的风险缓解力度更大,说明随着宏观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改善效应将逐步显现。因此可以制定差异化的资产证券化发展策略,在微观上适度调整制度约束,渐进式推动"表外化"的创新模式;在宏观上构建跨产品、跨机构和跨市场的监管系统,确保资产证券化业务主体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6.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所做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高达80%以上。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由于市场进入壁垒的存在和市场有效退出机制的缺失使得中国银行业呈现出大银行垄断和低水平过度竞争并存在的格局。这种市场结构所引致的微观效应是:四大银行过度垄断,规模不经济;宏观效应是:银行体系信用萎缩,对实质经济缺乏有力支持。以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银行的竞争目标决定了银行业的竞争效率。要使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富有效率、解决我国银行业中竞争不足与竞争无序并存的矛盾,其关键在于形成一个合理的、趋于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同时作为微观主体的银行具有一个能够起到内在激励与约束作用的竞争目标。  相似文献   

18.
徐璐  叶光亮 《金融研究》2018,453(3):105-120
本文探讨银行业竞争政策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基于空间竞争模型,文章探讨银行贷款市场的竞争博弈和企业家的风险选择行为,由此分析市场均衡的贷款利率以及企业家风险偏好水平。研究表明:强化竞争政策可以降低市场整体风险,竞争上升会降低单家银行垄断势力,促使均衡贷款利率下降,减弱企业家的风险偏好行为,使得银行经营风险下降、稳健性增强;从社会福利角度分析,虽然竞争可能损害银行业的经营利润,但会通过大幅提升存款者收益以及企业家盈利使得社会总福利提高。同时,竞争对市场风险的作用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集中度增强将削弱竞争政策的实施效果。文章进一步讨论银行成本不对称对均衡的影响。总之,强化竞争政策与加强竞争性金融监管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提升社会福利,实现效率和稳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下的脆弱性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为高度垄断竞争型市场,并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现状。文章从规模不经济、非有效竞争、金融体制不完善等方面对处于垄断竞争型市场格局下的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我国银行体系在转轨经济条件下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霞  鲍延磊 《新金融》2010,(2):10-14
本文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银行业的制度演变和改革;同时对比研究了两种制度下美日银行业的产业结构。研究表明,在全球化趋势下,两国银行业越来越走向趋同,普遍地向多元化综合经营的寡头企业转变。大银行的规模和集中度不断提高,绩效不断改善,集中垄断趋势逐渐增强。美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趋于上升,日本银行业有下滑的倾向,随着世界经济的波动和复苏,两国银行业仍旧会呈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