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振泽 《新财经》2002,(3):58-60
是川银藏先生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股市奇人.他小学毕业,白手起家,凭借非凡的洞察力与行动力,纵横日本股市六十年,战绩显赫,84岁住友金属矿山股一战获利两百亿日元,号称日本"股市之神".他数十年钻研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投资心得--"只吃八分饱"和"乌龟三原则",在日本被众多股民奉为炒股必读之"圣经".是川先生优秀的个人品质、刻苦的钻研精神、独到的投资理念、天才的商业头脑、非同一般的洞察力,都堪称是股市投资者中的翘楚.  相似文献   

2.
"我看好中国经济,即使金融危机期间也不例外,2008年,我唯一投资的股市就是中国股市,我是在2008年10月和11月买入中国股票的。"罗杰斯日前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而对于最近一段时间的反弹,他认为,A股现在已经进入牛市,未来一波大的牛市就出现在中国。一年前,罗杰斯曾表示看好农业、基础设施、旅游、水务板块,而此次他认为酒类、航空业的前景不错。  相似文献   

3.
人称"欧元之父"的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了,中国股市已经没有泡沫的观点。他这一观点不是凭空产生的,可以说罗伯特·蒙代尔对中国比较了解,他曾于2005年获得北京永久居留权的"绿卡"。他一直以来都比较关心中国的经济,不久前他强烈反对人民币升值,而且曾经提醒中国应注意奥运经济泡沫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股民:刀刃上舔血 近来,PT水仙和PT粤金曼等等就象赛场上的违规者被罚了红牌一个个退市勉强保命,亿安科技事件、中科创系事件和银广厦事件等等象一颗颗地雷被触发接连爆炸,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已相当低下,可是,仍旧有大量的中小投资者涌入股市,"泡沫"被挤破了,不知那天又被吹胀.  相似文献   

5.
今年就要结束了,截止到11月15日收盘指数,较之于年线开盘点位1643点,股指已经跌去大约180点.也即:在2001年股民平均亏损20%以上的基础上(期间最大32.5%),2002年11月15日为止股民平均亏损10%以上.问题是:为什么2002年度市场出现了停止国有股减持、降低佣金、降低印花税、新股配售、快速发展基金业、允许外资购并国有股、推出中外合作基金、实施QFⅡ、业绩水平较之于2001年提升、积极推动上市公司重组等10大实质性利好、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的大政方针,股市仍旧起不来、股民仍旧要亏钱?原因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若鸣 《北方经济》2010,(10):51-52
股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的"晴雨表",在中国大陆股市20年的风风雨雨中,最能呼风唤雨的莫过于股票交易印花税,它一次次成功导演了"将股市捧上天堂"或"将股市打入地狱"的精彩魔术剧,天旋地转的股民却鲜于知道:股市交易印花税凭什么能在众多政府调控手段中成为可随意撬动股市的"魔法杠杆"?如何才能让这"魔法杠杆"为国为民造富?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2001年中国股市大病了一场,虽说至今也未能恢复元气,但在康复中. 尽管2001年中国股市被称作"监管年",但2001年中国股市所发生的最大的事件,非"市场价国有股减持"莫属.  相似文献   

8.
2001年初,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0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中,吴敬琏先生名列榜首。在投他的票的人当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可当我听完他对股市的一番高论之后,我的失望到了极点。他对股市的评论,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股市是个大赌场,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太高,全民炒股。 在改革开放20年之后,还把股市当成一个赌场,真的让人感到悲哀。至于说到他的错误百出,我们仅说一件事就足够了。他批评了中国的“全民炒股”,可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股民?  相似文献   

9.
家住北京南城的南勇是一位老股民,也是一个被深度套牢的投资者,他看着最近股指的不断攀升非常激动.但自从听说"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会造成股市虚高"的消息之后,他就开始琢磨,"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儿.国家不是明令禁止的吗?这些资金要是撤走,股市不就崩盘了吗?"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股市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出了《国务院九条意见》这样的重大利好,仍旧从1783点绵延下跌到1376点,短短两个半月跌幅高达22.8%?中国股市难道是扶不起的阿斗?管理层的政策误区在哪里?我们认为,需要回答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股市理念,年年刷新.股市题材,变换无尽.在经过中长线调整之后,股市有望中线转势的情况下,在经过两年熊市,不排除可能迎来一年半到两年牛市的情况下,投资人在理念上也需要做到几个"摈弃"和"不弃".  相似文献   

12.
正"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被业内人士解读为:股市要以大扩容完成"量"的增长同时,还要通过制度改革来实现"质"的提升。阴跌绵绵的股市,给阴冷的冬日又添了几分寒意。2013年上半年,政策所营造出的大好形势,如今已荡然无存。在股市一片凄风苦雨之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股市下达的2014年任务,为机构投资者和众多散户提供了一个分析研判大盘的重要依据。经济会议下达的"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10日在北京举行,2014年中国资本市场政策的指向由此日渐明晰。虽然  相似文献   

13.
李海斌 《新财经》2002,(6):56-59
在台湾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上演的股市风云,随着岁月的磨蚀,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疯狂的投机行为,随着市场的规范戛然而止,大户们在股市中宛如惊涛骇浪的操作亦不复存在.被市场冲刷过的各路英豪们仿佛堆建在海滩上的沙城一样,虽壮观美丽,却难留痕迹.当我们终于见到这位曾经在股市中叱咤风云的"天王"级人物,听他以平静的语调向我们讲述那些几乎可以听得到厮杀之声的商场征战的时候,我们发现当年的"天王"炒手经过市场的锤炼,已经从投机走向投资,从非理性走向成熟.如果把沈庆京在股市中的征战比作信手涂鸦的话,那么,他从股市中走出之后的投资生涯才可以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挥毫泼墨.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将是中国股市的"改革年"。股市是"熊"还是"牛"?能否走出2004年一路狂跌的阴霾?股民关注,专家点评:"'后宏观调控时代'的到来,使今年股市将会呈现'前低后高'之势。"  相似文献   

15.
在结束2010年的股市交易时,想来很多投资者心情复杂。在这一年中,股市整体上出现了调整,股指也在短暂冲高后开始了较大回落,个股方面跌幅在20%以上的品种绝对不是少数。但与此同时,市场也不缺乏投资机会,中小板、创业板指数屡创新高。所以,对于2010年的股市,感到失落的人有之,斩获极大的也不乏其人。最有意思的是,在2010年的股市交易中,那些以"专家理财"为"卖点"的公募基金,普遍没有跑赢大盘;即便是号称"灵活机动"的私募基金,表现也同样不尽人意。人们希望搞清楚,为什么2010年股市会表现得如此特别?这种具有强烈结构性特征的行情,在2011年是否还会延续?  相似文献   

16.
他,这个低调得仿佛"隐形"的人,却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之一,也是北大方正的创办人之一。是他,让铅与火的排版技术成为过去,让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汉字系统"真正实现产业化。虽然现在的中关村,已经今非昔比,但仍旧需要他这样的人。时光在流逝,中关村精神不会失传,他的名字更应该被永远铭记。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而言,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股市经历了"上涨-顶峰-回落"的运行周期。过山车般刺激的经历落在每一个股市参与者的心里,也让好多人深思这戏剧性股市巨变的原因。文章对2015年股市"先牛后熊"的原因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做了一些探究,希望能够有益于提高广大股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可以给我国的监管机构完善金融监管,避免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DCC-GARCH模型研究开放背景下中国股市国际联动性变化,应用分位点回归的方法探讨了极端条件下国际股市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包括:(1)随着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实施,在2007年以后中国股市的国际的联动程度大幅提高,主要体现在国际股市对中国股市的影响;(2)2007年以后中国股市对香港股市具有引导作用;(3)国际股票市场上证A股开盘收益率的系数呈现"U"形图像变化,在极端情况(大涨或者大跌)下,国际股票市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冲击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陈忠庆是台湾畅销书《个人理财手册》的作者,资深理财专家,曾任台湾《工商时报》主编。2006年年初,他在祖国大陆投资了股票型基金。6月初,他在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时说,他的投资已经有了40%的收益。陈忠庆认为,大陆过去数年低迷的股市和蓬勃发展的宏观经济背离,预计上涨是未来两三年内地股市的大趋势,长期获利将按倍数计算。和这位台湾理财专家一样,今年以来,成千上万投资者从中国股市中获益丰厚。由于多种原因,中国股市最具影响的指数——上证指数——从2001年的2000多点一路下跌至2005年6月的998点,数千万投资者在5年漫漫熊市中损失惨重,许多…  相似文献   

20.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股票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股票市场在推进规范化、市场化的进程中仍旧存在着种种问题,这需要我们从股市的投资者结构、“政策市”特征、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差异、全流通问题、QFⅡ的影响等入手,来正确认识和寻找中国股市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才能对开放条件下中国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有一个清醒和彻底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