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颖 《英才》2005,(3):114-115
国内第一份有关“工作倦怠”的调查报告出炉。在对4000名职业人士进行网上调查后发现,每 8个被调查者中就有一位出现较严重的工作倦怠。工作倦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点燃他们工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2.
于姝 《企业文明》2005,(3):59-60
“烦”字一旦挂在心间,情绪就会低落不振。如何使“烦”远走,惟一的办法就是使人不“烦”。“工作倦怠”是指人们在紧张与忙碌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过程中,情绪随着大环境的变动而呈现出的一种身心紧张或调试不当的负面行为。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33.3%的人会出现工作倦怠现象,2.6%的人患上工作倦怠症。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工作倦怠?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克服这一现象呢?  相似文献   

3.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工作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工作倦怠也称为“职业衰竭”、“职业枯竭”,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情感衰退。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焦虑不安,易怒易躁,意志消沉,埋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紧张,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二是低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工作效率不高,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务。三是激情消退。  相似文献   

4.
一、电信职工的职业倦怠1.什么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职业衰竭“、“职业枯竭“,就是个体感到心理资源消耗过度,身心俱疲,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丧失、情绪低落、创造  相似文献   

5.
工作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指在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从业人员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从而引起了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问题.并由此所体验到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在过去的30年里,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发展迅速,巳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工作倦怠又称职业倦怠、职业枯竭,具体表现为个体的情感资源消耗过度、身心俱疲,对待工作对象采取冷漠、疏远等不人道的态度,以及工作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降低。工作倦怠可称为现代社会的职业疾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强烈变革、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7.
工作倦怠(Bumout),又称职业枯竭,是指在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从业人员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从而引起了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问题,并由此体验到的一种情感耗竭(Emod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具体表现症状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在过去30年里,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发展迅速,已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郝赋  闫晓飞  杨艳  辛洁  苏景宽 《价值工程》2015,(22):137-140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情绪劳动、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文章通过对西安市某三甲医院302名医护人员做调查;结果:1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显著相关,且对工作倦怠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3来自工作领域内的支持对情绪劳动和工作倦怠起调节作用、而家庭支持则未在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之间产生调节作用;结论: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情绪劳动影响工作倦怠,而组织支持在其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翔 《人力资源》2022,(6):150-151
<正>职业高原与工作倦怠使企业为了保证其经营灵活,而更倾向采用扁平型组织结构。工作内容的专业性、复合性,及岗位升迁机会的减少,往往使员工更容易进入职业发展瓶颈期。基于自我损耗理论,由于工作内容繁重及晋升机会减少,员工的职业生涯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导致员工负面情绪的产生,以及偏差行为的出现,如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是一种因消极态度而产生的偏差行为,对员工的身心健康甚至组织绩效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前,工作倦怠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低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绩效,组织凝聚力的消解。这引起了心理学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极大关注,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工作倦怠已成为西方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从概念,模型与理论,影响因素三方面整理了工作倦怠研究发展新状况。  相似文献   

11.
春节之前盼放假,期待假期的休整能扫却几个月积攒的疲劳。但告别假期,大多数的人却发现,自己非但没有休息好,反而更疲倦了。 长假导致心理失调 近几年,随着五·一、十·一假期延长,“黄金周”的出台,“节日心理失调症”这个新名词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调查我们后发现,假期后工作倦怠症的轻重与职业有很大的关系。像一些较为新奇、自由,变化灵活性强的职业,产生这种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口老龄化背景出发,结合我国当前正在制定的延迟退休政策,探讨了“60后”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倦怠问题,构建了“工作投入-工作倦怠”交互作用模型.文章提出从实施员工协助计划、树立以“服务、和谐、互助”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四位一体”的岗位管理机制和采取多元激励等干预措施来实现“60后”中层管理者从工作倦怠向工作投入的转变,从而为企业管理和激励“60后”中层管理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工作倦怠是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国外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有多位学者试图探析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Payne和Fletcher (1983)提出了压力的“需要—支持—限制模型”;Karasek和The orell(1990)提出了“工作紧张模型”;国内学者对工作倦怠的研究也有所涉猎,但其多以教师、医护人员、警察、法官等为研究对象,涉及国有企业基层员工工作倦怠问题的研究很少。然而,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基层员工的工作倦怠不仅会加重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影响个体身心健康,更会对所在的组织产生巨大影响,最终降低组织的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了当前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工作倦怠、消极怠工和组织忠诚的相互关系。实证检验发现:第一,当员工感知到心理契约违背后会出现消极怠工现象;第二,心理契约违背会通过工作倦怠对消极怠工产生显著影响;第三,组织忠诚可以调节工作倦怠对消极怠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组织忠诚度低的员工来说,工作倦怠对消极怠工的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15.
程社明  鄢文 《中外管理》2005,(4):99-100
职业枯竭——“职业流行病”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 Berger首次将“职业枯竭”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桔竭”是因过度密集的工作而对个人的需要有所忽略.以致于出现精疲力尽的状态。“职业枯竭”不仅受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影响.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上海小企业》2005,(3):6-6
今后5年,上海将进一步推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采用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等活动。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市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工作座谈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明确指出,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领域和符合上海战略需求的领域是下一步本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两大关键领域。  相似文献   

17.
闲聊 《企业文化》2007,(11):83-84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时常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或者对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怀疑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如果您有上述情况之一,你很可能出现了"工作倦怠"(jobburnout)的症状了。2002年国内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70%的被调查者都出现过工作倦怠的症状。这些被调查者中既有都市白领,也有政府公务员和其他自由职业者。  相似文献   

18.
在充满市场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工作倦怠(JobBurnout()国内有时也称为“职业衰竭”、“职业枯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组织行为学中职业倦怠研究的成果对物业管理行业的相关问题较有借鉴意义,物业管理企业要在人员聘用、定岗、培训、考核和管理中,要采取经济措施,从而降低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2012,(7):86-87
如果—个人在某个领域工作,技能、经验等累积达10000个小时,那么他便可称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你擅长什么?”“对哪个领域比较感兴趣?”听到这样的问题,你的脑海中能否迅速给出答案?近日,在由国内知名职业规划咨询公司向阳生涯做出的调查中,近五成被调查者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不清楚”,而随后的调查也显示,这部...  相似文献   

20.
9月9日,又有包括中智上海、China91、吉必胜、时代人才、强生、旅游人才、浦东国际等33家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经过市职业介绍中心的资质审核后,加入到“上海专业人员招聘网”的网上代理队伍中。至此,“上海专业人员招聘网”引进的社会中介机构已达到66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