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本文所指的旅游的游憩方式是人们在旅游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中游憩方式的设计则主要从旅游目的地、景区开发角度,对旅游者出游中涉及的各主要要素进行设计安排,使旅游者旅游过程获得最大满足,旅游目的地资源获得最佳利用,从而使旅游开发商、投资商获得最大收益.  相似文献   

2.
基于旅游者认知的旅游目的地印象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印象的形成是建立在对目的地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的。在旅游目的地的全部感受是旅游目的地印象好坏的基石,旅游目的地印象的形成伴随着旅游认知的全过程,因此研究旅游者认知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印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景区解说服务是旅游景区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是旅游者在旅游景区的基本需求,景区解说系统是景区为游客提供解说服务的主要载体,决定了景区解说服务的质量高低。目前,散客旅游者已成为镇江旅游景区的主要客源,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散客旅游者对镇江景区解说系统总体的满意度状况以及散客旅游者对各种具体解说形式的满意度状况,为镇江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优化调整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旅游营销的目的在于弄清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愿望,以更有效地满足旅游者的期望。定位是一种有效的市场营销工具,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在探讨旅游目的地定位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之上,提出旅游目的地定位的几个实施步骤,以使旅游目的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相似文献   

5.
伴随北部湾区域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研究城市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配置和旅游市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部湾核心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定量分析城市居民的高铁旅游行为特征,将城市旅游者划分为主流、意愿和犹豫三个群体,并针对群体差异向旅游目的地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文化传播中震惊产生的心理机制是旅游者认知结构的变动,即由于旅游者的认知心理平衡被破坏导致的。客源地的文化与目的地的文化距离落差越大,越能够提起旅游者的好奇心,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也越大。但也可能产生负向的作用,即震惊形成交往障碍。所以,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克服障碍,不带有文化成见,把旅游过程当做是增长知识和阅历的过程;作为旅游中介的导游要善于引导旅游者了解目的地旅游文化,并告诉交往技巧;目的地要做好自身文化的介绍,并能根据旅游者的文化背景来接近旅游者,把负向作用转化为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人都能成为旅游者,处处都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都在发生这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目的地在营销的过程中,分析旅游者体验和旅游消费的符号特征,并根据相应的符号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进而创造出目的地独特的文化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8.
边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旅游形式.发展凭祥边境旅游应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中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旅游区域布局和旅游产品结构,培育品牌,形成网络,大力开拓境内外客源市场,全面构建开放带动型旅游产业体系,使凭祥成为连接越南乃至东南亚各国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凭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视角,以徽村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权力关系的演化以及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初期相对融洽的主客关系相比,随着旅游的发展,徽村景区的村民与游客之间的利益纷争、文化冲突在滋长。这将损害该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语义分化量表法可以用来更为间接的测量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得到较为清晰的目的地形象轮廓。本文通过语义分化量表法对无锡灵山胜境景区的感知形象进行调查,通过对形象项目的特征描述、差异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包括游客对灵山景区感知形象轮廓,旅游者特征影响对景区形象的感知以及景区形象的安全性、保障性、内涵性、观赏性方面与游客游览体验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国内外旅游研究基础,文章以湖南张家界为例,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对旅游地居民感知度、满意度分析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剖析旅游地居民感知度与满意度及其对旅游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度对其在旅游经济效益方面的态度影响显著;居民的旅游满意度对旅游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而感知度和满意度对其旅游发展和游客满意度的态度影响甚微。因此,当地旅游局应该充分考虑旅游地居民诉求,对旅游经济收益合理分配,提高居民满意度,创造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加大力度建设旅游设施;同时提高居民对旅游产业未来发展和游客满意度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12.
竞争与整合: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诠释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的现状与动力机制;探讨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的若干误区与困境;揭示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趋势:竞争仍然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主流;对“无障碍旅游区”建构的关注,恰恰说明行政区域利益分割,对于旅游者所构成的旅游障碍的真实存在:价格歧视、服务疲软、信息不对称、通行不便、安全隐患、对财产权的关注而忽视旅游者和目的地社区公民的权益,基于“以旅游者和社区居民为本、建构旅游和谐体验环境”的价值目标取向,中国区域旅游将迈向权益保障与质量竞争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交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高铁时代的到来,强烈冲击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拉近了城市的距离,使得旅游者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快速便捷,给旅游者的出游线路设计及目的地选择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基于对福州市民在高铁运行前后出游目的地选择类型变化的对比分析,结合对福州南站、兰亭新天地、宝龙城市广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活动密集区和居民区进行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通过对时间和空间两个序列进行比较实现双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探讨高铁发展对福州市民选择旅游目的地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探讨了目的地形象策划的基本理论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意义,基于目的地形象定位基础理论,以郴州为例,在对郴州旅游形象发展存在问题的诊断基础上,对郴州旅游形象进行了大胆策划,并对郴州旅游形象的传播和推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是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但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内容等方面来看,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们集中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是因为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以供给方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而忽视了旅游者即需求方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相似文献   

16.
将符号学理论引入旅游地竞争力研究,分析旅游地符号化运作的内在动因,探索根据旅游符号识别特征建立显性符号系统和隐性符号系统两个主类。以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旅游符号系统进行符号语言统计与解读,从旅游地景观展示、旅游形象和旅游者行为3个方面认知符号学带给旅游地竞争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传统旅游目的地桂林为研究案例,回顾了已有的关于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结论,从旅游产业规模、旅游客源结构、旅游收入结构、旅游业主要增长指标4个方面归纳了桂林旅游业过去十年发展情况及趋势,从政策环境、旅游便利度、旅游需求、旅游供给4个方面对桂林旅游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当前桂林市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但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与建设存在初级化和同质化现象,备受旅游者青睐的"乡村特色"和"民族特色"正在丧失,这些问题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西安市周边乡村旅游市场的基础数据,经过分析,得出西安市乡村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进一步的交叉分析发现,不同职业的游客在住宿消费、出游方式和旅伴的选择上各有特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在乡村旅游活动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出游时间与停留时间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进而与全国其他城市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相比较,考察其异同,在此基础上,对西安市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地形象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目的地旅游形象塑造至关重要,是目的地对旅游者最为重要的拉力之一。从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旅游感知形象与目的地旅游形象塑造紧密相关。旅游感知形象受观看方式、文化环境、媒介、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是社会文化熏陶的结果。只有认真研究不同的旅游地形象感知图式的属性,才能塑造出满足旅游者心理期待和想象的旅游地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不丹与我国领土接壤,是中国旅客旅游目的地国之一。近年来,中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不断增进,尤其是旅游业因特色旅游资源和高端旅游产品快速发展,成为我国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但不丹旅游业也面临诸多发展问题,这是由其旅游资源本身特点,旅游产品发展过程中因政策问题、资金问题造成的人为困难等决定的。为解决本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不丹政府应与企业界通力合作,推动不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